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在建筑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时将传感器固定在被测建筑上的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包括容纳体、防水管、圆柱形盖扣、夹持体、以及固定体,防水容纳体套装在传感器外部,容纳体与防水管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盖扣塞紧防水管的内部形成第一防水结构,防水管的外部通过夹持体夹紧从而形成第二防水结构,通过这两个防水结构防止水由防水管渗入到容纳体内部,具有较好的防水效果。容纳体通过连接部固定在被测建筑的构件表面。这种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不仅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而且传感器的精度和灵敏度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和建筑现场施工过程的影响与破坏。
【专利说明】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具体是涉及一种在建筑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时将传感器固定在被测建筑上的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应用动力测试技术,可无损地确定建筑结构的频率和弹性模量等特征参数,这对于评价工程结构的性能有重要意义。但在进行动力测试时,动力测试传感器往往暴露于空气中而且难以固定,受雨水等影响传感器很容易生锈,影响测试结果。同时在每一次动力测试之后,由于施工现场比较混杂,随意放置传感器及其导线可能造成传感器的破坏。
[0003]针对上述传感器因裸露而造成的易损和易受雨水影响生锈的问题,现有技术缺乏一种在建筑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时将传感器固定在被测建筑上的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建筑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时将传感器固定在被测建筑上的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在建筑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时将传感器固定在被测建筑上的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防水容纳体,用于套装传感器,包含两端开口的本体和与本体一端的开口相配合的端盖;防水管,与防水容纳体远离端盖的一端螺纹连接;盖扣,在防水管内可分离式轴向安装;夹持体,位于防水管远离防水容纳体的一端用于夹紧防水管;以及固定体,与本体相连接用于将防水容纳体固定在被测物体上。
[0006]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夹持体包含两根夹板、两个螺栓以及两个螺母,两个夹板平行地设置在防水管的两侧,两根夹板之间由螺栓连接,通过螺母与螺栓之间旋松或旋紧从而带动两根夹板夹紧或松开防水管。
[0007]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固定体包含至少一个固定板和至少一个销轴,固定板与本体相连接,销轴设有外螺纹,固定板由销轴定位在被测建筑的表面,通过与销轴相对应的螺母将防水容纳体固定在被测建筑的表面。
[0008]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固定板和销轴各为两个,两个固定板分别设置在本体的两侧。
[0009]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防水容纳体为喇叭形。
[0010]实用新型的作用与效果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在建筑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时将传感器固定在被测建筑上的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具有套装在传感器外部的防水容纳体,防水容纳体与防水管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盖扣塞紧防水管的内部形成第一防水结构,防水管的外部通过夹持体夹紧从而形成第二防水结构,通过这两个防水结构防止水由防水管渗入到防水容纳体内部,具有较好的防水效果。防水容纳体通过连接部固定在被测建筑的构件表面。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在建筑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时将传感器固定在被测建筑上的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这种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不仅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而且传感器的精度和灵敏度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和建筑现场施工过程的影响与破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的主视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的左视图;以及
[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的俯视图。
[0015]图中,100.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1.本体,2.端盖,3.防水管,4.夹板,5.螺栓,
6.螺母,7.固定板,8.销轴,9.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阐述。
[0017]实施例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的主视图。
[001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100包括:防水容纳体、防水管3、圆柱形盖扣、夹持体、以及固定体。
[0020]防水容纳体为喇叭形,内部中空部分用于套装传感器,包含两端开口的本体I和与本体I 一端的开口相配合的端盖2,本体I和端盖2都由防水材料制成。
[0021]防水管3,与防水容纳体远离端盖2的一端螺纹连接,防水管3由具有一定弹性的防锈材料制成。
[0022]圆柱形盖扣可分离式轴向安装在防水管3内,圆柱形盖扣的直径小于防水管3的内径,使得传感器的导线可以从圆柱形盖扣和防水管3内壁之间的间隙中穿过。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的左视图。
[00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的俯视图。
[0025]如图2和图3所示,夹持体安装在防水管3远离防水容纳体的一端用于夹紧防水管3,尽可能地减小圆柱形盖扣和防水管3内壁之间的间隙,夹持体包含两根夹板4、两个螺栓5以及两个螺母6,两个夹板4平行地设置在防水管3的两侧,两根夹板4之间由螺栓5连接,通过螺母6与螺栓5之间旋松或旋紧从而带动两根夹板4夹紧或松开防水管3。
[0026]固定体与本体I相连接用于将防水容纳体固定在被测物体上,固定体包含两个分别设置在本体I两侧的固定板7,两个固定板7都与本体I相连接,销轴8设有外螺纹,每个固定板7各自由销轴8定位在被测建筑的表面,通过与销轴8相对应的螺母9将防水容纳体固定在被测建筑的表面。
[0027]安装时,先将防水管3与本体I分离,将盖扣从防水管3中取出,将传感器的导线从防水管3的内部穿过与传感器相连接,连接后的传感器放置在本体I内,将防水管3和本体I旋合并将端盖2盖合在本体I的另一端,将盖扣沿着防水管3的内壁塞进防水管3,盖扣扣紧导线使得导线紧贴在防水管3的内侧壁,形成传感器的第一防水结构;平行放置在防水管3两侧的两根夹板4套装在螺栓5上,旋紧与螺栓5相配合的螺母6,从而夹紧防水管3,使得防水管3与盖扣之间的间隙进一步缩小,形成传感器的第二防水结构;预先在被测建筑的构件上打洞用于安装销轴8,固定板7套装在销轴8上后,用螺母9将将固定板7拧紧在销轴8上,从而达到较好的防水和固定效果。
[0028]传感器在进行动力特性测试时,打开端盖2,将传感器从本体I中取出,通过移动销轴8调节传感器在构件上的位置,用螺栓5将传感器固定在被测构件上,进行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测试。
[0029]传感器在停止动力特性测试时,将传感器和导线收纳在本体I中并盖上端盖2,通过销轴8调节防水容纳体的位置,通过螺母将传感器固定在被测构件上。实施例的作用与效果
[0030]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在建筑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时将传感器固定在被测建筑上的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具有套装在传感器外部的防水容纳体,防水容纳体与防水管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盖扣塞紧防水管的内部形成第一防水结构,防水管的外部通过夹持体夹紧从而形成第二防水结构,通过这两个防水结构防止水由防水管渗入到防水容纳体内部,具有较好的防水效果。防水容纳体通过固定体固定在被测建筑的构件表面。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在建筑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时将传感器固定在被测建筑上的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这种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不仅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而且传感器的精度和灵敏度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和建筑现场施工过程的影响与破坏。
[0031]本实施例提供的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在被测建筑的构件上预先打孔,销轴套装在孔内,在连接本体的固定板通过销轴固定在被测建筑的构件上,因此,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的安装场合不受限制。
[0032]当然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并不仅仅限定于在本实施例中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在建筑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时将传感器固定在被测建筑上的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防水容纳体,用于套装所述传感器,包含两端开口的本体和与所述本体一端的开口相配合的端盖; 防水管,与所述防水容纳体远离所述端盖的一端螺纹连接; 盖扣,在所述防水管内可分离式轴向安装; 夹持体,位于所述防水管远离所述防水容纳体的一端用于夹紧所述防水管;以及 固定体,与所述本体相连接用于将所述防水容纳体固定在所述被测物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夹持体包含两根夹板、两个螺栓以及两个螺母, 两个所述夹板平行地设置在所述防水管的两侧,两根所述夹板之间由所述螺栓连接,通过所述螺母与所述螺栓之间旋松或旋紧从而带动两根所述夹板夹紧或松开防水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固定体包含至少一个固定板和至少一个销轴, 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本体相连接,所述销轴设有外螺纹, 所述固定板由所述销轴定位在所述被测建筑的表面,通过与所述销轴相对应的螺母将所述防水容纳体固定在所述被测建筑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固定板和所述销轴各为两个, 两个所述固定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防水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防水容纳体为喇叭形。
【文档编号】G01D11/26GK203704963SQ201320802766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9日
【发明者】彭斌, 付想平, 纪政, 李佳蔓, 汪澜涯, 茹伟 申请人:上海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