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高灵敏后向共振光散射含量测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后向共振光散射技术进行含量测定的装置。该装置可以应用于灵敏测定生物大分子比如核酸、蛋白质以及药物分析等、研究共振光散射现象的产生机理研究。并且可以装配于将来的共振光散射仪器上。
背景技术:
共振光散射技术已经被应用于物质的含量测定中。由于散射信号对测定角度的响应很明显,不同测定角度下的响应信号并不相同。以前的测定装置的缺点如下(1)只适用于研究均相体系的散射物质。
(2)为了方便进行试验,操作简单和仪器简单是必然趋势,但现有界面测定装置操作繁杂、仪器相对复杂且昂贵。
(3)为了保证在统一条件下进行试验,散射体积应该是相同的,现有的测定装置,随着散射角度的变化,散射体积同时发生变化。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应用后向共振光散射技术进行含量测定的装置,可以测定不同角度下共振光散射强度,适用于均相体系和两相反应体系,测定装置响应灵敏度高,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本装置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a.可调节角度的角度控制仪,由一个可调节角度的弹簧片和粘在弹簧片上面的平面镜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产生角度变化的入射光,并且减少能量损失。b.一个内表面经过处理的石英比色皿(12.4*12.4*45mm),池子下方成为疏水部分,从而构筑一个平整的两相界面。c.信号传输部分,由三个全反射棱镜组成,相互之间由光学胶粘结在一起。全反射镜由两块直角棱镜粘结在一起,其表面经过镀膜处理,使其全反射,尽量减少能量的损失,同时也尽量降低人为磨损。d.底座,弹簧片和信号传输部分分别固定在一块铝质的底座上,通过这个底座使装置装配在普通荧光分光光度计上。
各部件的位置关系或连接关系附有平面镜和弹簧片的角度控制仪粘结在铝质的底座上与仪器相连接,同时信号传输部分也是粘结在同一块底座上的。处理过的石英比色皿位于信号传输部分第一块全反射镜的正上方。平面镜正对荧光仪的激发单色器,最终的界面共振光散射信号以垂直方向传输到发射单色器从而进行信号检测.
本装置的工作原理荧光仪的激发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入射到比色皿的界面上,从而激发界面上的散射物质,所产生的后向共振光散射信号经过三个全反射棱镜后以垂直方向进入监测器,从而进行信号检测。装置通过调整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1,来控制后向散射角即调整入射角θ的变化,获得不同角度下的后向散射信号。也可以固定角度,在一定的后向散射角度下,进行测定.
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1)本装置是测定不同角度下共振光散射强度的测定仪,可以用于研究不同角度下,各反应体系的散射强度和角度的关系。
(2)本装置不仅可以应用于一相体系,并且也可以应用于两相反应体系,扩大了研究范围。
(3)本测定装置响应灵敏,进一步提高了测定方法的灵敏度.
(4)本装置构造简单,操作方便.
申请人经用该装置研究了槲皮素-蛋白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反应体系的共振光散射性质并且用于灵敏测定尿样中蛋白质的含量测定,测定情况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装置由角度控制仪1、比色皿2、信号传输部分3和底座4构成。角度控制仪1固定在底座4上,由一个可调节角度的弹簧片11和粘在弹簧片上的平面镜12组成,平面镜12正对荧光仪的激发单色器。比色皿2为石英材料,其内表面下方经过疏水处理,构筑一个平整的两相界面。信号传输部分3由三个全反射棱镜31、32、33组成,相互之间由光学胶粘结在一起,固定在底座上,比色皿2位于信号传输部分第一块全反射镜31的正上方。每个全反射镜由两块直角棱镜粘结在一起,其表面经过镀膜处理,使其全反射。整个装置则通过其底座4装配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上。
权利要求1.高灵敏后向共振光散射含量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角度控制仪、比色皿、信号传输部分和底座,角度控制仪由一个可调节角度的弹簧片和粘在弹簧片上的平面镜组成;比色皿的内表面下方经过疏水处理,构筑一个平整的两相界面;信号传输部分由三个全反射棱镜组成,相互之间由光学胶粘结在一起;角度控制仪和信号传输部分分别固定在底座上,通过这个底座使装置装配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上,比色皿位于信号传输部分第一块全反射镜的正上方,平面镜正对荧光仪的激发单色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全反射镜由两块直角棱镜粘结在一起,其表面经过镀膜处理,使其全反射。
专利摘要高灵敏后向共振光散射含量测定装置,包括角度控制仪、比色皿、信号传输部分和底座。角度控制仪由一个可调节角度的弹簧片和粘在弹簧片上的平面镜组成。比色皿的内表面下方经过疏水处理,构筑一个平整的两相界面。信号传输部分由三个全反射棱镜组成,相互之间由光学胶粘结在一起。装置装配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上,比色皿位于信号传输部分第一块全反射镜的正上方,平面镜正对荧光仪的激发单色器。本装置可以测定不同角度下共振光散射强度,适用于均相体系和两相反应体系,响应灵敏度高,结构简单。
文档编号G01N21/51GK2677918SQ20042003264
公开日2005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04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4年1月16日
发明者黄承志, 李原芳, 王永红, 郭宏平 申请人:西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