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蛇毒取毒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毒器,特别是一种蛇毒取毒器。
背景技术:
蛇毒是毒蛇头部毒腺分泌的有毒液,是一种生物毒素,含有四十种以上的活性成分,主要成分为毒蛋白、多肽类和酶类,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抗癌、镇痛、抗菌、抗风湿、抗病毒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前,蛇毒在国内外药用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随着野生毒蛇的资源日渐耗竭,人工繁、养的规模正逐年扩大。我国的蛇类资源丰富,大部分贫瘠山区均适宜毒蛇饲养,但真正能从饲养中取得可观经济效益的还是利用活蛇定期采毒,如银环蛇毒的国内市场售价高达600元/g,是目前较好的扶贫项目之一。为此,养蛇取毒及其毒素的综合开发是促进毒蛇人工养殖、保护野生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目前,公知的蛇毒取毒装置多为实验室常用的烧杯、试管等。取毒时,至少需3人一组协同进行,其中一人抓紧蛇身及蛇尾,另一人抓住蛇头并挤压毒腺,第三者则需把持收集毒液的烧杯或试管,如此取毒,既费时,又费力。另外,通过挤压毒腺增加取毒量,常造成毒蛇的腺体损伤、局部出血,既降低了蛇毒的品质(混有血液),又影响到毒蛇的继续饲养与成活,使养殖户因取毒而带来的经济大打折扣。
由于新鲜蛇毒中含有大量来源于口腔的细菌及其本身所含的多种蛋白酶,当蛇毒离体后置28-32℃室温下3~3.5h,其中有效组分的活性将下降20%以上。为保持新鲜蛇毒的活性,通常所采用的方法是利用空调降低采毒环境的温度,或将采出的毒液即时放入冰箱,但此法没有严格的温度及时间限定,故可控性较差。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省时省力,既可避免对蛇体损伤,提高蛇毒产量,又可对采集的蛇毒进行双重保质,以避免细菌、蛋白酶及环境高温对蛇毒的破坏的蛇毒取毒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措施来达到一种蛇毒取毒器,其特征在于分为嘴部、颈部及体部三部分,嘴部内置弹力夹及海棉,颈部内设有蛇毒液导流管,嘴与颈部为插入式相接,体部中空,内置蛇毒贮液瓶,蛇毒液导流管与蛇毒贮液瓶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措施来达到嘴部呈利于毒蛇咬合的舌状,内置弹力夹,弹力夹的两个簧片内侧面粘接有舌状海棉,弹力夹的两个按钮延伸于嘴部后部侧缘之外,在嘴部前缘弹力夹固定点内下方设有保护液管出口,嘴部上面开放,并覆盖有一层胶膜。体部与颈部为一体化结构,体部的侧壁由两个相互隔绝的内夹层及外夹层构成,内夹层上设有保护液注入孔,外夹层上设有冰水注入口,内夹层通过保护液管、蠕动泵与保护液管出口相通。体部的底部设有活动底板。嘴部下端口径略小于颈部上端口径。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快捷,制作成本低廉,便于推广应用;可节省人力达三分之一。
2、便于规范化操作,为蛇毒的标准化生产及制定有关质量标准奠定基础。
3、在采集过程中既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对蛇体的损伤,又可提高蛇毒产量。
4、可有效防止蛇毒中的多种酶、细菌及夏季室内高温对蛇毒有效组分的破坏作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结构剖视图;图3为毒牙插入海棉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弹力夹开、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参照图1~图4,本实用新型分为嘴部1、颈部2及体部3三部分,嘴部1为独立部分;而颈部2与体部3连为一体。嘴部1下端口径略小于颈部2上端,嘴部1下端经嘴颈接口处插入颈部2上端,该设置为便于更换不同尺寸的嘴部以适应不同种类及大小蛇头的取毒。嘴部1呈利于毒蛇咬合的舌状,上面覆盖有薄层胶膜9,其内置特制弹力夹4(尖端与嘴部前缘内下方焊接固定),弹力夹4的两个簧片4-1内侧面用粘合剂粘贴一块舌状海绵5,弹力夹4的按钮4-2延伸于嘴部1后部侧缘之外,按压弹力夹按钮4-2时,可对舌状海绵5进行侧向挤压。根据毒蛇生物学特性,毒牙刺破胶膜9并接触柔软物质时即可刺激其毒腺中的毒液排放,如此时同时利用弹力夹4带动海绵5对毒牙进行轻微挤压,则可促使毒液进一步排放,一般挤压3~5次,即可使毒腺中毒液排出达85%以上。胶膜9在取毒时有两种功能1、刺激毒液排放;2、防止毒蛇口腔中的唾液、食物残渣等混入毒液中。海绵5也有两种功能1、刺激毒液排放;2、吸纳毒液及保护液,并利于两者混合,所便较充分地发挥保护液对毒液的保护作用。弹力夹4开、合有三种功能1、刺激毒液排放;2、利于毒液与保护液的混合;3、促进海绵5中的液体向蛇毒导流管中排出。在弹力夹固定点内下方设有一保护液管出口8。
颈部2密封外壳的内部有蛇毒液导流管6通过。体部3中空,内置蛇毒贮液瓶7。体部3的底部设有活动底板12,蛇毒贮液瓶7可经活动底板12的开合而随意置入或取出。蛇毒液导流管6的功能是将海绵5中的液体导入蛇毒贮液瓶7中。体部3侧壁由两个相互隔绝的内夹层3-1及外夹层3-2构成;内夹层3-1上设有保护液注入孔3-11,保护液经注入孔3-11注入内夹层3-1内。外夹层3-2上设有冰水注入口3-21,冰水经注入孔3-21注入外夹层3-2内,冰水温度控制在2-4℃,可防止过高的室温对其内层保护液及蛇毒贮液瓶中蛇毒的破坏作用。内夹层3-1里的保护液通过保护液管10、蠕动泵11与保护液管出口8源源不断地渗入到舌状海绵5中与毒液混合。因保护液具有抑制蛇毒中的细蓖及多种蛋白酶的功能,故可有效防止蛇毒中有效成份的破坏。
权利要求1.一种蛇毒取毒器,其特征在于分为嘴部(1)、颈部(2)及体部(3)三部分,嘴部(1)内置弹力夹(4)及海棉(5),颈部(2)内设有蛇毒液导流管(6),嘴嘴(1)与颈部(2)为插入式相接,体部(3)中空,内置蛇毒贮液瓶(7),蛇毒液导流管(6)与蛇毒贮液瓶(7)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毒器,其特征在于嘴部(1)呈利于毒蛇咬合的舌状,内置弹力夹(4),弹力夹(4)的两个簧片(4-1)内侧面粘接有舌状海棉(5),弹力夹(4)的两个按钮(4-2)延伸于嘴部(1)后部侧缘之外,在嘴部前缘弹力夹固定点内下方设有保护液管出口(8),嘴部(1)上面开放,并覆盖有一薄层胶膜(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毒器,其特征在于体部(3)与颈部(2)为一体化结构,体部(3)的侧壁由两个相互隔绝的内夹层(3-1)及外夹层(3-2)构成,内夹层(3-1)上设有保护液注入孔(3-11),外夹层(3-2)上设有冰水注入口(3-21),内夹层(3-1)通过保护液管(10)、蠕动泵(11)与保护液管出口(8)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毒器,其特征在于体部(3)的底部设有活动底板(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毒器,其特征在于嘴部(1)下端口径略小于颈部(2)上端口径。
专利摘要一种蛇毒取毒器,其特征在于分为嘴部、颈部及体部三部分,嘴部内置弹力夹及海绵,颈部内设有蛇毒液导流管,嘴与颈部为插入式相接,体部中空,内置蛇毒贮液瓶,蛇毒液导流管与蛇毒贮液瓶相通。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快捷,省时省力,通过在提毒过程中利用弹力夹带动海绵对毒牙进行按摩,并加入保护液及对所取蛇毒及时降温,不仅能达到增加蛇毒的采收率,防止因挤压毒蛇腺体所造成的组织损伤,而且可减少蛇毒中有效成分的破坏。另制作成本较低,便于推广应用。
文档编号G01N1/10GK2702296SQ200420046279
公开日2005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28日
发明者孔天翰, 黄热平, 黄劭, 钟满森, 赵路宁, 覃媛, 唐上明, 沈金福 申请人:广州医学院, 孔天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