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整车道路试验燃油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整车道路试验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整车道路试验燃油箱。
背景技术:
在整车道路试验中,往往需要知道试验前后燃油箱内燃油的量,进 而判断在特定运行里程后整车道路的燃油消耗情况并计算出百公里燃油消耗。为达到这个目的,现有技术所采用的方法是整车道路试验前清空燃油箱,加入特定质量的燃油,开车运行特定的里程数后,把燃油箱剰余的燃油抽出来称重,算出消耗的燃油量,进而计算出百公里燃油消耗,这种方法需要抽出燃油称重,程序复杂,耗时长;另外,燃油箱及连接管路有残余燃油影响计算精度;抽出及燃油称重过程容易有燃油泼出或残留在容器中,导致燃油不必要的耗费,提高试验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简单,測量方便、精度高、成本低的整车道路试验燃油箱。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整车道路试验燃油箱,包括燃油箱本体,以及设置在燃油箱本体侧面的上放油开关和下放油开关;下放油开关设置在靠近燃油箱本体的底部,上放油开关设置在靠近燃油箱本体的顶部。上述技术方案中,燃油箱本体为长方体。上述技术方案中,上放油开关和下放油开关设置在燃油箱本体的同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该整车道路试验燃油箱省去了传统实验中的麻烦和繁杂的测量步骤,结构合理简单,測量方便、精度高、成本低,同时提闻了实验效率。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整车道路试验燃油箱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结合附图在其上标记以下附图标记I-燃油箱本体,2-上放油开关,3-下放油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ー个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
的限制。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以下实施方式中所提及的“上”、“下”、“左”、“右”、“正面”和“反面”均以图I所示的方向为基准,这些用来限制方向的词语仅仅是为了便于说明,并不代表对本实用新型具体技术方案的限制。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整车道路试验燃油箱包括长方体燃油箱本体1,以及设置在该长方体燃油箱本体I侧面的上放油开关2和下放油开关3。其中,上放油开关2和下放油开关3设置在该长方体燃油箱本体I左侧面,两开关的入口端均伸入该长方体燃油箱本体I的内腔,并保证关紧后-50°C到100°C时不渗漏,打开后能迅速把燃油箱内部高于开关面的燃油放出来;下放油开关3设置在靠近该长方体燃油箱本体I的底部,上放油开关2设置在靠近该长方体燃油箱本体I的顶部。[0013]试验前需要进行标定,測量两开关之间燃油的重量,具体做法是关紧下放油开关3,打开上放油开关2,加入燃油直到从上放油开关2流出来,等高出上放油开关2的燃油全部流出后,打开下放油开关3,称量从下放油开关3流出来的燃油重量,该燃油重量就是上下开关之间的第一燃油重量。在进行整车道路实验前,保证燃油箱油面水平,首先打开上放油开关2,关紧下放油开关3,向燃油箱本体I内加油直到上放油开关2的燃油流出,停止加油,等高出上放油开关2的燃油全部流出后关紧上放油开关2。此时开始进行整车道路试验,试验结束后(保证此时消耗的燃油重量不大于上下开关之间的第一燃油重量),打开下放油开关3,測量流出的第二燃油重量。用上下开关之间的第一燃油重量减去流出的第二燃油重量就可以得到消耗的燃油重量,根据密度可以把重量換算成体积,最終可计算出整车油耗(単位升/百公里),计算所得到的数据,其最大误差值为5%,远优于传统的测试方法的10%的最大误差值,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准确率。该整车道路试验燃油箱省去了传统实验中的麻烦和繁杂的测量步骤,结构合理简单,测量方便、精度闻、成本低,同时提闻了实验效率。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整车道路试验燃油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油箱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燃油箱本体侧面的上放油开关和下放油开关;所述下放油开关设置在靠近所述燃油箱本体的底部,所述上放油开关设置在靠近所述燃油箱本体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整车道路试验燃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箱本体为长方体。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整车道路试验燃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放油开关和下放油开关设置在所述燃油箱本体的同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整车道路试验燃油箱。该整车道路试验燃油箱包括燃油箱本体,以及设置在燃油箱本体侧面的上放油开关和下放油开关;下放油开关设置在靠近燃油箱本体的底部,上放油开关设置在靠近燃油箱本体的顶部。该整车道路试验燃油箱省去了传统实验中的麻烦和繁杂的测量步骤,结构合理简单,测量方便、精度高、成本低,同时提高了实验效率。
文档编号G01F9/00GK202661120SQ20122023075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2日
发明者杨剑, 张波, 林铁坚, 辛健, 黄才 申请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