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光纤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ー种光纤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温度作为影响变压器绝缘性能的关键參数,对变压器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现在所采用的比较成熟的温度測量方法是在绕组靠近导线部分埋设光纤传感器。鉴于光纤材质的特殊性,在光纤最小弯曲半径小于规定值时易折断或损坏光纤,并且光纤弯曲半径小于规定值时会导致光损失,使测得的温度产生偏差。因此在利用光纤直接測量时对其不同位置的弯曲半径均有不同的要求,光纤越直,光信号越能真实的传达需要测量的温度。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目前应用的光纤测温装置基本全属国外进ロ,价格比较昂贵,并且安装时操作不当易造成损坏。安装完毕一旦发现损坏需要更换的话对生产影响较大并且会造成较大损失。但是,在变压器等一次设备生产ー线目前还缺少防止光纤过度弯曲用的エ装设备,还普遍采用随意卷绕,就近固定的方式。这样就无法避免光纤从拆开包装袋到安装完毕整个过程中的过度弯曲造成的损坏。此外,由于变压器等一次设备生产周期较长、エ序复杂,生产现场变压器内部、外部光纤的防护就显得格外重要。发明内容针对目前生产现场没有相应光纤防护装置的现状,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纤防护的装置。本实用新型包括滚轴及滚轴,滚轴上固定有光纤固定板,在光纤固定板上有至少一个光纤固定孔。本实用新型的滚轴用于控制光纤的最小弯曲半径,而光纤固定孔可则用于固定光纤的端部,一般可设置多个,如4 一 12个。光纤固定板可以通过焊接、粘接、一体制出等方式固定在滚筒上。上述结构中所述的光纤固定孔可仅为圆孔,也可为长孔,但为便于其穿插及固定,本实用新型将其设计为由一个圆孔和与圆孔连通的至少两个半长孔组成的形式。圆孔用于光纤穿过,而两个半长孔用于固定光纤。鉴于该原因,各光纤固定孔的圆孔直径最好大于半长孔的宽度,而两半长孔的夹角则最好在60-120°范围内。另外,根据光纤的缠绕方向,各光纤固定孔的两个半长孔形成的夹角开ロ一般朝向滚轴方向。此外,滚轴两端还分别设置有挡板。本实用新型可以避免生产现场使用过程中光纤的过度弯曲,并且方便光纤端部接头的固定,有效避免光纤或光纤接头处过度弯曲造成的损坏,达到光纤可靠防护并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其优点和防护功能如下I、通过光纤盘滚轴外径控制了光纤的最小弯曲半径,避免了过度弯曲导致的折断或损坏;2、光纤固定盘的圆孔以及右下方的半长孔可以有效的固定光纤接头,防止接头串动;3、利用半长孔对光纤进行固定,并且顺势盘绕,从而控制了光纤接头处的弯曲半径,避免了过度弯曲导致的折断或损坏。
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是;图I的A-A视图。其中,I.挡板;2.光纤固定板;3.滚轴;4.光纤固定孔,5、半长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滚轴3及其两端与其固定连接或制成一体的挡板I。其·中,滚轴3的半径大于等于使用本实施例的光纤所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在滚轴3中部固定有光纤固定板2。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光纤固定板2绕其圆周方向设置有8个光纤固定孔4,每个光纤固定孔4由一圆孔和与该圆孔连通的两个半长孔5组成,两个半长孔5的宽度小于圆孔的直径。而且,两个半长孔5的夹角在60-120°之间,该夹角的开ロ朝向滚轴3方向。光纤拆封后逐根将光纤盘绕到本装置上时,其具体步骤如下把光纤的首端穿入光纤固定孔I的圆孔上,然后把光纤首端向下移动,卡入圆孔两侧下部的半长孔5。然后,将光纤盘绕在光纤盘滚轴3上。最后,光纤末端卡入与其末端临近的半长孔5。如图所示,本实施设置了 8个光纤固定孔4,因此至少可以盘绕8条光纤。如果光纤固定孔4的尺寸与光纤的直径相比非常大,那么就可以在同一光纤固定孔4穿入多条光纤。此外,因为光纤固定板2设置在光纤盘滚轴3的中部位置,所以,光纤可以在光纤固定板2左面或者右面的光纤盘滚轴3上。
权利要求1.ー种光纤防护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滚轴(3),滚轴(3)上固定有光纤固定板(2),在光纤固定板(2)上有至少ー个光纤固定孔(4)。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光纤防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光纤固定孔(4)由一个圆孔和与圆孔连通的至少两个半长孔(5)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纤防护装置,其特征是各光纤固定孔(4)的圆孔直径大于半长孔(5)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光纤防护装置,其特征是各光纤固定孔(4)的两半长孔(5)的夹角为60-120°。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光纤防护装置,其特征是各光纤固定孔(4)的两个半长孔(5)形成的夹角开ロ朝向滚轴(3)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光纤防护装置,其特征是滚轴(3)两端分别设置有挡板(I)。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光纤防护装置。它包括滚轴及滚轴,滚轴上固定有光纤固定板,在光纤固定板上有至少一个光纤固定孔。本实用新型可以避免生产现场使用过程中光纤的过度弯曲,并且方便光纤端部接头的固定,有效避免光纤或光纤接头处过度弯曲造成的损坏,达到光纤可靠防护并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文档编号G01K1/08GK202631132SQ20122030427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7日
发明者李艳红, 翟振辉, 张勇, 王新刚 申请人: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