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微弱光检测仪的暗室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弱光检测仪的暗室,属于微弱光探测领域。
背景技术:
微弱光检测仪采用先进的光子计数检测技术,可实现对极微弱光信号的探测,故仪器的避光处理成为设计的重点。对于微弱光检测仪,现有技术中采用仪器外壳整体避光的方式,完全通过仪器外壳隔绝外部全部可见光。测试样品时,需要打开翻盖,将待测品放入相应管位,然后将仪器的上壳与下壳闭合。为了达到更好的避光效果,一般将上、下壳衔接处设计成凹凸槽结构,如图I所示,当上壳10与下壳20闭合时,上壳的凸槽11扣进下壳的凹槽22内,起到了更好避光的效果。然而,依靠仪器外壳整体避光的方法存在一定缺陷,因为仪器内部的某些器件带有指示灯(例如电机驱动器)或其它发光器件,甚至仪器外壳上有时需要安装指示灯等发光器件,这些都会对测试产生弱光影响,从而影响仪器探头测试的本底值。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微弱光检测仪的暗室,以消除仪器内部器件产生的光带来的干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微弱光检测仪的暗室,包括样品转盘I、轴承套2、暗室底盘3、螺栓套4、支架
5、轴6、暗室盖7、电机8、支柱9,其特征在于暗室盖7与暗室底盘3扣合在一起形成暗室,样品转盘I被密封在所述暗室内;所述微弱光检测仪的暗室,其特征在于暗室盖7上面设有环形孔70,并且暗室底盘3上的光采集口 30设在环形孔70的对角线上;所述微弱光检测仪的暗室,其特征在于轴承套2与暗室底盘3的衔接处涂有密封胶;所述微弱光检测仪的暗室,其特征在于样品转盘I与轴6螺钉连接,通过轴承套2固定在电机8的转轴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暗室结构有效地屏蔽了仪器内部某些器件发光的影响,保证了仪器本底值的正常。此外,采用暗室结构降低了外壳加工的难度,从而降低了外壳成本。
图I为现有技术中微弱光检测仪的整体避光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微弱光检测仪的暗室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暗室盖与暗室底盘的凹凸扣合结构放大图;图4为本实用 新型中环形孔和光采集口的位置关系示意图;[001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环形孔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微弱光检测仪的暗室结构,包括样品转盘I、轴承套2、暗室底盘3、螺栓套4、支架5、轴6、暗室盖7、电机8、支柱9。支架5固定在支柱9上,支架5支撑暗室底盘3,暗室盖7与暗室底盘3通过凹凸槽结构扣合在一起形成暗室,样品转盘I被密封在暗室内。样品转盘I与轴6螺钉连接,通过轴承套2固定在电机8的转轴上,轴承套2起支撑和密封作用。轴承套2通过螺栓套4固定在支架5上。同时,电机也固定在支架5上。如图4所示,暗室盖7上设有环形孔70,以便将样品放入样品转盘内。环形孔70的结构如图5所示。暗室底盘3上设有光采集口 30,由光采集口 30引出光纤与探测器相连。微弱光检测仪工作时,电机8通电旋转,通过轴6带动样品转盘I旋转,微弱光检测仪对位于光采集口 30处的样品进行测试。为了使暗室避光的效果更好,应做好以下细节工作(I)在轴承套2与暗室底盘3的衔接处涂少量密封胶;(2)将暗室盖7与暗室底盘3的扣合处设计成凹凸槽结构,如图3所示71为暗室盖7的下边缘,31为暗室底盘3的下边缘,两者通过凹凸槽结构扣合在一起;(3)为了将暗室盖7上面的环形孔70的漏光影响降到最低,需要将暗室底盘3上的光采集口 30设在环形孔70的对角线上,如图4所示。
虽然暗室盖上面设有环形孔,但由于光采集口设在环形孔的对角线上,经大量测试数据显示,对仪器本底值无任何影响。
权利要求1.一种微弱光检测仪的暗室,包括样品转盘(I)、轴承套(2)、暗室底盘(3)、螺栓套(4)、支架(5)、轴(6)、暗室盖(7)、电机(8)、支柱(9),其特征在于暗室盖(7)与暗室底盘(3)扣合在一起形成暗室,样品转盘(I)被S封在所述暗室内。
2.如权利要求I所述微弱光检测仪的暗室,其特征在于暗室盖(7)上面设有环形孔(70),并且暗室底盘(3)上的光采集口(30)设在环形孔(70)的对角线上。
3.如权利要求I所述微弱光检测仪的暗室,其特征在于轴承套(2)与暗室底盘(3)的衔接处涂有密封胶。
4.如权利要求I所述微弱光检测仪的暗室,其特征在于样品转盘(I)与轴(6)螺钉连接,通过 轴承套(2)固定在电机(8)的转轴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弱光检测仪的暗室,其结构包括样品转盘(1)、轴承套(2)、暗室底盘(3)、螺栓套(4)、支架(5)、轴(6)、暗室盖(7)、电机(8)、支柱(9),其中,暗室盖(7)与暗室底盘(3)扣合在一起形成暗室,样品转盘(1)被密封在所述暗室内。本实用新型的暗室结构降低了外壳加工的难度,有效地屏蔽了仪器内部某些器件发光的影响,保证了仪器本底值的正常。
文档编号G01J1/02GK203100894SQ201320023428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5日
发明者谭永红, 申玲 申请人: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