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原煤煤样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原煤煤样制作方法,主要适用于室内实验所用煤样的制作。
背景技术:
在以往制作原煤煤样的过程中,往往采用的是利用钻孔取样机直接在大块完整煤块上取实验所用的圆柱形煤样。由于原始煤块中存在一些原始裂隙/裂纹,用这种钻取煤样的方法,煤样在钻取完成之前就开始发生断裂,成功率低,很难达到理想的取样效果。再加上原始煤块形状不规整,在进行直接钻取时导致煤块受力不均,也很容易发生偏心而导致取样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的原煤煤样制作方法,以提高原煤煤样的制取成功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原煤煤样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先将从煤矿现场取回来的原始煤块置于箱体内,然后用混凝土进行浇筑,使混凝土充满原始煤块与箱体之间的所有空隙;(二)让混凝土完全硬化后,利用钻孔取样机对煤块进行取样;(三)最后将钻取出来的煤样打磨成实验所需尺寸的煤样,并将制作好的原煤煤样置于干燥箱内以备实验之用。所述步骤(一)中的原始煤块先用包装膜密封好,然后置于箱体内进行浇筑,混凝土包裹在包装膜的上下以及周圈。所述混凝土为细骨科料混凝土。所述包装膜为塑料膜。所述箱体为木箱。所述步骤(三)中,钻取中的煤样通过双端面磨石机打磨。本发明所述的原煤煤样制作方法,由于在取样中增加了混凝土浇筑环节,有效地阻止了煤块内部裂纹在钻取过程的进一步扩展,同时也增加了煤块在钻取过程中稳定性,提高了原煤煤样的制取效率。
图I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由图I所示的原煤煤样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一)先将从煤矿现场取回来的原始煤块I用包装膜5密封好后置于大小适当的箱体2内,箱体2为木箱,包装膜5为塑料膜,应保证包装膜5内无气泡,然后用细骨科料混凝土 3进行浇筑,使混凝土 3充满包装膜5与箱体2之间的所有空隙,这样,混凝土 3密实地包裹在包装膜5的上下以及周圈,原始煤块I包裹在包装膜5内,也即混凝土 3充满原始煤块I与箱体2之间的所有空隙,(二)固化I 2天时间,让混凝土 3完全硬化后,便可将箱体2置于钻孔取样机4的取芯台上,利用钻孔取样机4对原始煤块I进行取样,(三)最后将钻取出来的圆柱状煤样通过双端面磨石机打磨成实验所需尺寸的煤样,例如Φ50Χ IOOmm的标准试样,并将制作好的煤样置于干燥箱内以备实验之用。钻孔取样机4的结构及其使用方法为现有技术,故不详 细叙述。由于在取样中增加了混凝土 3浇筑环节,钻孔取样机4在取样过程中,充斥在原始煤块I上下以及四周的混凝土 3有效地阻止了原始煤块I内部裂纹在钻取过程的进一步扩展,同时也增加了原始煤块I在钻取过程中稳定性,提高了对原煤煤块I的制取效率,具有制取成功率高、煤样端面平整等优点,能保持煤样较好的完整性,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一种方便快捷、成本低廉、成功率高的室内煤样制作方法,节约了制样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当然,本发明不拘泥于上述形式,在步骤(一)中,也可直接将原始煤块I放入箱体2内,直接进行浇筑,不用包装膜5封装,只要使混凝土 3充满原始煤块I与箱体2之间的所有空隙,混凝土 3包裹在原始煤块I的上下以及周圈,均可达到发明目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原煤煤样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一)先将从煤矿现场取回来的原始煤块置于箱体内,然后用混凝土进行浇筑,使混凝土充满原始煤块与箱体之间的所有空隙;(二)让混凝土完全硬化后,利用钻孔取样机对煤块进行取样;(三)最后将钻取出来的煤样打磨成实验所需尺寸的煤样,并将制作好的原煤煤样置于干燥箱内以备实验之用。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原煤煤样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的原始煤块先用包装膜密封好,然后置于箱体内进行浇筑,混凝土包裹在包装膜的上下以及周圈。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原煤煤样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为细骨科料混凝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原煤煤样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膜为塑料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原煤煤样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为木箱。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原煤煤样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钻取中的煤样通过双端面磨石机打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煤煤样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先将从煤矿现场取回来的原始煤块置于箱体内,然后用混凝土进行浇筑,使混凝土充满原始煤块与箱体之间的所有空隙;(二)让混凝土完全硬化后,利用钻孔取样机对煤块进行取样;(三)最后将钻取出来的煤样打磨成实验所需尺寸的煤样,并将制作好的原煤煤样置于干燥箱内以备实验之用。本发明是一种有效的原煤煤样制作方法,以提高原煤煤样的制取成功率。
文档编号G01N1/28GK102928273SQ201210409460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4日
发明者王登科, 魏建平, 姚邦华, 刘勇, 夏玉玲, 秦恒洁, 张宏图 申请人:河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