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墙面垂直度检测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业检测仪器,尤其是一种墙面垂直度检测仪。
技术背景在建筑领域,原有检测墙面平整度和垂直度的工具是比较落后的,一般采用铝合金方管直尺,即“2米直尺”,另外还有一把塞尺,检测时一人将直尺靠在受检墙面上,另2人观察直尺与墙面的间隙,再将塞尺塞入缝隙内。这种工具和检测方法结构性缺点较大,同时受人为因素影响也较大,检测结果欠科学性。
另外还有一种改进型的平整度检测仪(专利号91223947.6)是在方尺内增加一个由电机带动的辅车,辅车一侧有一轮式探头,探头与墙面接触的受力大小与墙面平整度有关,探头与数显电子表相连,在数显电子表上就可直观显示墙面平整度指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不足之处,提出一种技术改进方案,其主要是方尺下段外侧面,由轴安装有两个相连接的垂摆,方尺下段下面垂摆的斜槽内安装有垂度指针。方尺上段和方尺下段,经铰链在一侧连接,在另一个侧由锁扣固定。两垂摆通过轴固定于方尺下段两侧,垂摆上端由‘U’连接架连接,下端由连板连接,连板中间有45度的斜槽。指针为两段结构,上段为指针尖,由上针轴固定在方尺下段上,下段指针由下针轴固定,在其下端一侧装有配重块,指针根装配于斜槽中。在垂摆、指针外安有垂摆护罩及表盘。
本实用新型设有可折叠结构,携带方便,垂度指针精确灵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3是双垂摆10及连接架15,连板17的立体图,图4是指针13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连板17,斜槽18的示意图,图6是垂摆10的护罩7的主视图,图7是图6左视图,其中图3至图7均是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一个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等。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在原专利技术基础上的一种改进型,其中增加部分为可将方尺上段2和方尺下段6对折的铰链5及锁扣16,另一部分是在方尺下段6两侧安装一对互相连接的垂摆10、正面安装一个指针13,以及装在垂摆10、指针13外面的如图6、图7所示的垂摆护罩7。其他主体部分是原专利“平整度检测仪”原有技术,本说明书部分从略,但作为检索资料附上。
垂摆10为双连接结构,上端由连接架15连接,下端一侧由连板17连接,这样当双垂摆由轴14固定在方尺下段6两侧后就能将前后同步摆动,提高稳定度、灵敏度。连板17中间的斜槽18是呈45度角的。指针根27处在斜槽18内,配合间隙较小,尤其是配重块26的设置,会使指针根27自然偏向配重块26的另一侧,便于同斜槽18的一个边紧密接触。同时45度斜面会将垂摆的前后摆动转化成指针13的左右摆动。方尺下段6内装有震动电机,以利于表针13的稳定。
指针13的结构为两段结构,每段分别有自己的上、下针同21、24,指针上段和指针下段间,是一端带‘U’形叉23和另一端夹轴22的,夹轴22垂直于指针面。实际上两段指针的每段都是一杠杆,且下短上长,这样垂摆的摆幅就会被有效放大数倍,更便于观察。例如当垂摆相对于方尺后移时,指针根27被推向左摆,指针尖19经二次改变方向仍指向左侧,与指针根27同向,较直观。
使用时,将该检测仪带支脚1、11侧靠在墙面上,辅车4上下移动可检测墙面平整度,而墙面垂直度由指针尖19在垂度表盘12上的刻度位置直观读得。
权利要求1.一种墙面垂直度检测仪,它由方尺及其两端的支脚、中部的电动辅车、震动电机、数显表组装而成,其特征是在方尺的外侧面由轴(14)安装有两个相互连接的双垂摆(10),方尺正面装有垂度指针(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墙面垂直度检测仪,其特征是双垂摆(10)通过轴(14)固定于方尺下段(6)两侧,垂摆(10)上端由‘U’形连接架(15)连接,连板(17)中间有45度的斜槽(1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墙面垂直度检测仪,其特征是指针(13)为两段结构,上段为指针尖(19),由上针轴(21)固定在方尺下段(6)上,下段指针(25)由下指针轴(24)固定,在下段指针(25)下端一侧,配有配重块(26),指针(27)装配于斜槽(18)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墙面垂直度检测仪,其特征是在垂摆(10)、指针(13)外面分别安装有垂摆护罩(7)及表盘(12)。
专利摘要一种墙面垂直度检测仪,涉及建筑检测仪器。它是在已有平整度检测仪基础上的改进型,主要是在该检测仪方尺部分的下段外侧面上增设有两个相互连接、并可同步摆动的呈倒‘T’字形的双垂摆,且双垂摆下端前面由中部带有45度斜槽的连板;由上、下两段组成的指针其根部处在斜槽内,依靠斜槽的45度斜面将垂摆的前后位移,转变成指针的左右位移,并显示在垂度表盘上。该仪器设有可折叠结构,携带方便,垂度指针精确灵敏。
文档编号G01C9/00GK2765143SQ20042004941
公开日2006年3月15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26日
发明者凌秉仁 申请人:凌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