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透层乳化沥青渗透试验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路面材料的检测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透层乳化浙青渗透试验仪。
背景技术:
我国公路目前普遍采用半刚性基层作为路面结构的主要承重层,并且在今后仍将有大规模的应用。由于半刚性基层材料与浙青面层材料的化学属性不同,需要采用在半刚性基层表面撒布透层乳化浙青的方法来解决半刚性基层和浙青混凝土面层的层间粘结问题,以确保浙青面层和半刚性基层更好的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防止浙青路面出现损害,从而延长浙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提高浙青路面的耐久性。因此,透层乳化浙青的渗透性能是影响浙青路面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由于透层乳化浙青的渗透性能对浙青路面路用性能的重要影响,需要准确定量的评价透层乳化浙青的渗透性能。但是,目前国内对透层乳化浙青渗透性能的评价主要采用在半刚性基层试样表面撒布乳化浙青并观察其渗透程度,以此为依据进行定性评价。这种以观察为主的定性评价方法没有采用专用的试验设备,试验的主观性较强、试验结果的离散性较大,无法实现快速、准确、量化的评价透层乳化浙青渗透性能的目标。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的透层乳化浙青渗透试验仪。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透层乳化浙青渗透试验仪,它包括底座和垂直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支杆,在所述底座上放置有透水石,扣放在所述底座上的套筒将所述透水石包覆其中,在所述套筒内插放有玻璃管,所述玻璃管的下边沿贴附在所述透水石的上表面;在所述支杆上水平设置的漏斗固定环内放置有漏斗,所述漏斗的出料口与所述玻璃管的中心位置相对应。所述透水石的中部开设有圆形凹槽,所述玻璃管的下边沿嵌放在所述透水石的圆形凹槽内。所述漏斗固定环通过紧固螺栓活动设置在所述支杆上。所述套筒为上小下大的台阶筒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定量的评价乳化浙青的渗透性能,为客观、快速、准确的评定透层乳化浙青在半刚性基层上的渗透效果提供了理论支持。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透层乳化浙青渗透试验仪,它包括底座I和垂直设置在底座I上的支杆2,在底座I上放置有透水石3,透水石3的中部开设有圆形凹槽,扣放在底座I上的上部直径小、下部直径大的台阶形套筒4下部将透水石3包覆其中,在套筒4内插放有玻璃管5,玻璃管5的下边沿嵌放在透水石3的圆形凹槽内;在支杆2上水平设置的漏斗固定环6内放置有漏斗7,漏斗7的出料口与玻璃管5的中心位置相对应;为便于调整漏斗7的高度,漏斗固定环6通过紧固螺栓8活动设置在支杆2上。实验时,将套筒4、透水石3和玻璃管5固定在一起放在底座I上,将漏斗7固定在玻璃管5的正上方。称取50g粒径在0. 15-0. 30mm的标准量砂,通过漏斗7倒入玻璃管5中,并将量砂整理平整;再称取IOg的乳化浙青,控制5秒时间内从漏斗7中将其倒入量砂上,记录乳化浙青渗入量砂中的时间,从而计算乳化浙青的渗透系数,定量评价乳化浙青的渗透性能。
权利要求1.一种透层乳化浙青渗透试验仪,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底座(I)和垂直设置在所述底座(I)上的支杆(2),在所述底座(I)上放置有透水石(3),扣放在所述底座(I)上的套筒(4)将所述透水石(3)包覆其中,在所述套筒(4)内插放有玻璃管(5),所述玻璃管(5)的下边沿贴附在所述透水石(3 )的上表面;在所述支杆(2 )上水平设置的漏斗固定环(6 )内放置有漏斗(7),所述漏斗(7)的出料口与所述玻璃管(5)的中心位置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层乳化浙青渗透试验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石(3)的中部开设有圆形凹槽,所述玻璃管(5)的下边沿嵌放在所述透水石(3)的圆形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层乳化浙青渗透试验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固定环(6)通过紧固螺栓(8)活动设置在所述支杆(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层乳化浙青渗透试验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4)为上小下大的台阶筒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透层乳化沥青渗透试验仪,它包括底座和垂直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支杆,在所述底座上放置有透水石,扣放在所述底座上的套筒将所述透水石包覆其中,在所述套筒内插放有玻璃管,所述玻璃管的下边沿贴附在所述透水石的上表面;在所述支杆上水平设置的漏斗固定环内放置有漏斗,所述漏斗的出料口与所述玻璃管的中心位置相对应。所述透水石的中部开设有圆形凹槽,所述玻璃管的下边沿嵌放在所述透水石的圆形凹槽内。所述漏斗固定环通过紧固螺栓活动设置在所述支杆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定量的评价乳化沥青的渗透性能,为客观、快速、准确的评定透层乳化沥青在半刚性基层上的渗透效果提供了理论支持。
文档编号G01N15/08GK202869937SQ20122057959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6日
发明者王笑风, 杨博, 孙旭峰, 刘亮, 李旭瑞, 彭文逵, 王伟鹏 申请人:河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