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多功能电表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表箱,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电表箱。
背景技术:
供电部门通过电表箱来对电表的使用起到一个保护与管理的作用。一般的电表箱的安全性能通常是通过上锁来实现的,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大多数用户不会触碰到电表箱,但是不能完全的防范到所有用户。此外,一般的电表箱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当环境中的雨水灰尘等落入到电表箱中会影响到电表箱的使用,进而影响用电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防窃电和防水的多功能电表箱。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电表箱,包括电表箱箱体,所述电表箱箱体内设置有电表、控制装置和报警器,所述控制装置上设置有控制按钮,所述报警器连接控制装置,所述电表箱箱体底端设置有引水槽。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电表通过固定基板固定在电表箱内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控制装置上设置有多个控制端口,所述每个控制端口连接一个检测开关。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检测开关为接近开关或行程开关。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报警器为震动报警器或声报警器或红外报警器。本发明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在电表箱中加装了报警器,当有窃电行为发生时,报警器开始工作,避免了用电被盗窃的现象;电表箱底端设置了引水槽,可以及时地排除累积在电表箱内的雨水等杂质,保证了用电的安全性能。
图1是本发明的多功能电表箱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电表箱箱体,2、电表,3、控制装置,4、报警器,5、控制按钮,6、引水槽,7、固定基板,8、控制端口,9、检测开关。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请参阅图1,本发明揭不的一种多功能电表箱,包括电表箱箱体1,所述电表箱箱体I内设置有电表2、控制装置3和报警器4,所述报警器4连接控制装置3。
所述控制装置3上设置有控制按钮5,该控制按钮5用来保证整个控制装置3的工作状态。所述控制装置3上设置有多个控制端口 8,所述每个控制端口 8连接一个检测开关9,所述检测开关9为接近开关或行程开关。该检测开关9主要用来对电表2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当电表2安装时,检测开关9处于合状态,如果卸下电表2后,检测开关9则处于分开状态。本发明多功能电表箱中的电表2通过固定基板7固定在电表箱箱体I的内部,固定基板7的使用使得了电表2的固定更加牢固。所述报警器4为震动报警器或声报警器或红外报警器。当控制装置3检测到有人盗窃电时发送信号给检测开关,检测开关9对电表2进行进一步分析检测,然后将信号反馈给控制装3,当识别正确后,启动报警器4,避免了用电被盗窃的现象。为了防止外界环境中的雨水灰尘等落入到电表箱中进而影响到电表箱的安全使用,本发明多功能电表箱的箱体I下端设置有引水槽6,该引水槽6可以有效地将渗入的雨水灰尘等杂质引向电表箱箱体I的侧部从而排除,保证了用户用电的安全。本发明多功能电表箱电表箱的有益效果为在电表箱中加装了报警器4,当有窃电行为发生时,报警器4开始工作,避免了用电被盗窃的现象;电表箱底端设置了引水槽6,可以及时地排除累积在电表箱内的雨水等杂质,保证了用电的安全性能。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功能电表箱,包括电表箱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表箱箱体内设置有电表、控制装置和报警器,所述控制装置上设置有控制按钮,所述报警器连接控制装置,所述电表箱箱体底端设置有引水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电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表通过固定基板固定在电表箱内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电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上设置有多个控制端口,所述每个控制端口连接一个检测开关。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电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开关为接近开关或行程开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电表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器为震动报警器或声报警器或红外报警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电表箱,包括电表箱箱体,所述电表箱箱体内设置有电表、控制装置和报警器,所述控制装置上设置有控制按钮,所述报警器连接控制装置,所述电表箱箱体底端设置有引水槽。本发明在电表箱中加装了报警器,当有窃电行为发生时,报警器开始工作,避免了用电被盗窃的现象;电表箱底端设置了引水槽,可以及时地排除累积在电表箱内的雨水等杂质,保证了用电的安全性能。
文档编号G01R11/24GK103033657SQ201110301860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9日
发明者郑霞 申请人: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