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管束整流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流体测量领域的管束整流器。
背景技术:
已有的管束整流器的中心管与内束管,内束管与外束管,外束管与测量管不是相切的结构。所以通过测量管的单位流量不均匀,导致流体的测量不精确。已有的管束整流器不是等直径,并且不等长平齐,导致管线连接困难,并影响测量精度。已有的管束整流器之中心管与内束管、内束管与外束管,以及外束管与测量管的端头之间固定结构不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均匀同轴管束整流器装置。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管束整流器,其组成包括中心管,等直径的内外束管及套在外束管外侧的测量管,所述的等直径的束管包括所述的中心管及与之相切的一组内束管,并且所述的内束管之间相切,所述的内束管与一组外束管相切,并且该组外束管的外侧与测量管相切,所述的外束管之间相切,中心管与内束管、内束管与外束管之间在轴向端头部位采用二侧端头轴向焊接方式,外束管与测量管的二侧端头相互通过轴向焊接方式固定。
上述的管束整流器,所述的测量管的两侧采用法兰或螺纹连接,所述的中心管、内束管、外束管沿径向测量管的中心位置上下左右相对称,所述的中心管,内束管,外束管,及测量管要等长平齐。
上述的管束整流器,所述的法兰是外部焊接或套接焊接法兰。
这个技术方案有以下有益效果1.采用等径中心管及内外束管,使中心管与内束管,内束管与内束管相切,内束管与外束管相切,外束管与测量管相切,使之中心管,内束管,外束管沿径向测量管的中心位置上下左右对称,从而形成均匀同轴管束整流器。使之通过的要测量流体均匀通过,导致提高其测量精度。并且该设计使管束整流器的部局更趋于合理,减少利用空间。
2.中心管、内束管、外束管及测量管等长平齐。两端同轴焊接即提高了测量精度又使整流器合理布局。
3.采用法兰、螺纹等多种连接方式,方便实用。
4.已有的管束整流器的中心管与内束管,内束管与外束管,外束管与测量管采用相切的结构。所以通过测量管的单位流量均匀,流体的测量更精确。管束整流器等直径,并且等长平齐,管线易于连接,提高了测量精度。
5.管束整流器之中心管与内束管,内束管与外束管,外束管与测量管的端头固定,结构好。
图1,管束均匀同轴配置图、轴向焊接示意图。
图2,均匀同轴等长平齐焊接示意图。
图3,对接法兰连接的结构图。
图4,套接法兰连接结构图。
图5,螺纹为外连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管束整流器,其组成包括中心管1,一组等直径的内束管2、外束管3及套在外束管3外侧的测量管4,所述的等直径的束管包括中心管1及与中心管1相切的一组内束管2,并且所述的内束管2之间也相切,同时所述的内束管2与一组外束管3相切,并且该组外束管3的外侧与测量管4相切,并且所述的外束管3之间也相切,所述的中心管1,内束管2,外束管3沿径向测量管4的中心位置上下左右对称,所述的中心管1、内束管2、外束管3及测量管4要等长平齐,中心管1与内束管2,内束管2与外束管3之间在轴向端头部位采用二侧端头轴向焊接方式,外束管3与测量管4的二侧端头相互通过轴向焊接方式固定。
实施例2实施例1所述的管束整流器,所述的测量管4的两侧采用法兰5连接。
实施例3上述的管束整流器,所述的法兰是外部对接的焊接法兰。
实施例4上述的管束整流器,所述的法兰是套接焊接法兰。
实施例5上述的管束整流器,所述的测量管4的两侧采用螺纹连接。
权利要求1.一种管束整流器,其组成包括中心管,等直径的内外束管及套在外束管外侧的测量管,其特征是所述的等直径的束管包括所述的中心管及与之相切的一组内束管,并且所述的内束管之间也相切,所述的内束管也与一组外束管相切,并且该组外束管的外侧与测量管相切,所述的外束管之间也相切,中心管与内束管,内束管与外束管之间在轴向端头部位采用二侧端头轴向焊接方式,外束管与测量管的二侧端头相互通过轴向焊接方式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束整流器,其特征是所述的测量管的两侧采用法兰或螺纹连接,所述的中心管,内束管,外束管沿径向测量管的中心位置上下左右对称,所述的中心管,内束管,外束管,及测量管要等长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束整流器,其特征是所述的法兰是外部焊接或套接焊接法兰。
专利摘要管束整流器,一种应用流体测量领域的管束整流器。已有的管束整流器通过测量管的单位流量不均匀,导致流体的测量不精确。本产品的组成包括中心管1,内束管2、套在外束管3外侧的测量管4,等直径的束管包括中心管1及与之相切的内束管2,并且内束管2之间也相切,内束管2也与一组外束管3相切,并且该组外束管3的外侧与测量管4相切,并且外束管3之间也相切,中心管1,内束管2,外束管3,及测量管4要等长平齐,中心管1与内束管2,内束管2与外束管3之间在轴向端头部位采用二侧端头轴向焊接方式,外束管3与测量管4的二侧端头相互通过轴向焊接方式固定。本产品用于流体测量的计量段的整流设备。
文档编号G01F1/34GK2670917SQ0326013
公开日2005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23日
发明者秦雨藜 申请人:秦雨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