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多通道阵列点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多通道阵列点样装置,可用于阵列色谱分离系统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联用的高通量微型阵列点样装置。
背景技术: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MALDI-MS)是近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软离子化的新型质谱。MALDI是1988年由德国科学家Karas等首创。该技术利用激光照射分散于基质中的样品,使热不稳定的大分子得以以完整的离子形式进入气相。该技术的诞生为质谱在生命科学等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已日益成为蛋白质组研究中对蛋白质进行鉴定注释的主要鉴定手段。目前,该类测试系统的点样装置,尤其是色谱分离系统的点样装置局限于单通道点样,存在效率低,无法满足发展中的多通道阵列色谱分析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获得一种效率高,易自动化,效果好的多通道阵列点样装置。
多通道阵列点样装置,由微体积混合室阵列(1),点样毛细管阵列(2),构成。微型混合室阵列是有上(8)、下(9)和侧面(10)三个端口的混合室阵列,混合室阵列的下端口(10)与点样毛细管阵列(8)相联,混合室阵列的上端口与测试时的阵列色谱柱(11)相联,混合室阵列侧面端口(10)通过输送基质毛细管阵列(4)与注射泵(5)连接,微型混合室阵列与阵列柱和点样毛细管阵列一一对应,阵列数可根据需要而定,由几个至几十个阵列组成,点样毛细管阵列下是点样板(6),点样板样品可供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或其它仪器检测。
微体积混合室阵列由2-50个微体积混合室构成,相应的点样毛细管阵列也是2-50个。
点样毛细管阵列由毛细管固定夹固定。
点样板置于三维自动移动平台(7)上,随着平台的移动,点样板上阵列样品供仪器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制作工艺不复杂,该装置应用于多通道阵列色谱检测效率高、效果好,自动化程度高。
图1是本实用新型点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微型混合室阵列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微型混合室的剖面结构图。
上述图中1是微体积混合室阵列,2是点样毛细管阵列,3是毛细管固定夹,4是输送基质毛细管阵列,5是注射泵,6是点样板,7是三维自动移动平台,8是微型混合室上端口,9是微型混合室下端口,10是微型混合室水平端口,11是混合室主体,12是混合室上盖板,13是混合室下盖板,14是密封垫,15是色谱柱阵列。
具体实施方式
1.微体积混合室阵列的制作在长5cm,宽1cm,厚度为1cm不锈钢上,从上下及前面三个方向,以1.25mm的间距机械钻出内径为0.25mm的三通孔道,如图2所示。以1mm的间距在一盖板上钻出内径为0.5mm的小孔10个。在各孔道口处分别放置乳胶垫,将三块相同的盖板分置于三通孔道的外层,将三列石英毛细管分别从三通孔道的三个方向的入口插入,并用螺钉固定。每个微体积混合室有三个连接口上连接口,下连接口和水平连接口(剖面图如图3所示)。每个上连接口分别和阵列色谱柱连接,下连接口分别和点样毛细管阵列连接,水平连接口和基质输送泵连接。毛细管固定夹内刻有等间距的槽道,用来固定点样毛细管阵列。
2.多通道点样装置的制作将阵列色谱柱、点样毛细管阵列和输送基质毛细管阵列分别置于微体积混合室阵列的相应上、下和水平端口,点样毛细管阵列下端用毛细管固定夹固定,置于点样板上方,点样板置于三维移动平台上,构成多通道点样装置,如图1所示。
3.将本实用新型点样装置应用于多维阵列色谱分离系统,获得了如下良好效果效率高,分离组分与基质在多通道内在线混合,易自动化,效果好。
权利要求1.一种多通道阵列点样装置,由微体积混合室阵列(1),点样毛细管阵列(2),构成,其特征是微型混合室阵列是有上(8)、下(9)和侧面(10)三个端口的混合室阵列,混合室阵列的下端口(10)与点样毛细管阵列(8)相联,混合室阵列的上端口与测试时的阵列色谱柱(11)相联,混合室阵列侧面端口(10)通过输送基质毛细管阵列(4)与注射泵(5)连接,微型混合室阵列与阵列柱和点样毛细管阵列一一对应,点样毛细管阵列下是点样板(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阵列点样装置,其特征是微体积混合室阵列由2-50个微体积混合室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阵列点样装置,其特征是点样毛细管阵列由毛细管固定夹(3)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阵列点样装置,其特征是点样板置于三维自动移动平台(7)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多通道阵列点样装置。现有技术仅限于单通道点样,存在分析周期长、效率低、操作复杂等不足。本实用新型运用阵列式点样装置,使分离测试获得良好效果。多通道阵列点样装置由微体积混合室阵列,点样毛细管阵列和点样板组成。微体积混合室是有上、下、水平端口的三通混合室,下端口联点样毛细管,点样板位于点样毛细管下并可由三维自动移动平台移动。该装置应用于多维阵列色谱分离系统,阵列数与系统相应,使该系统的分析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文档编号G01N35/10GK2679683SQ200420021008
公开日2005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18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18日
发明者刘春丽, 张祥民 申请人: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