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编码器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编码器的安装结构,属于机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编码器安装结构中,编码器的安装质量直接关系到编码器测速的准确性。现有技术中,编码器上设置一编码器轴,在编码器轴上设置齿轮,通过该齿轮与液压马达等动力输出轴上设置的齿轮啮合,从而带动编码器轴旋转。在这种编码器的安装结构中,由于齿轮转动的侧隙较大,因此编码器的转角精度较低,从而影响编码器测速的准确性。另一方面,现有技术中,编码器的安装固定也不方便,这不便于编码器的维修保养。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使编码器转角精度高的编码器安装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编码器转角精度高的编码器安装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编码器安装结构,包括编码器、与所述编码器固定连接的编码器轴、动力输出轴;其关键在于所述动力输出轴的轴心处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安装轴;所述安装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编码轴通过联轴器联结。由于动力输出轴直接带动编码器轴旋转,因此上述结构能够保证编码器轴的轴心、动力输出轴轴心和联轴器中心线的重合度,从而提高编码器的安装精度。为使安装轴与动力输出轴之间的连接更牢固,所述安装轴上设置有与所述动力输出轴的端面贴合的紧固螺母。为进一步提高编码器的安装精度,降低设备振动对编码器安装位置精度的影响, 并便于整个安装结构的维修保养,所述编码器与一折弯板固定连接;所述折弯板与连接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与底板固定连接。较佳的,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底板焊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由于保证了编码器轴轴心、动力输出轴轴心以及联轴器中心线的重合,因此提高了编码器的安装精确度,降低了设备振动对位置精度的影响,性能可靠。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简化了安装程序,便于日常维修与保养。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0014]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编码器安装结构,包括编码器1、与编码器固定连接的编码器轴2,以及液压马达输出轴6。液压马达输出轴6的轴心处设置有螺纹孔61,螺纹孔 61内螺纹连接有安装轴4,安装轴4的另一端与编码轴2通过联轴器3联结。安装轴4上设置有与液压马达输出轴6的端面贴合的紧固螺母5。编码器1与一折弯板7螺栓连接,折弯板7与连接板8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连接板 8与底板9焊接。根据液压马达的工作环境,底板9与其他永久固定件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动力输出装置为液压马达,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
中,动力输出装置也可以是电机等类似装置,以达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液压马达工作时,其输出轴6带动编码器轴6旋转,由于这两根轴具有非常高的同心度,因此编码器的测速精度高,所受干扰小。另一方面,只需将折弯板7与连接板8的连接螺栓拆卸,即可较为方便的对整个安装结构进行维修保养。同时,由于编码器1与折弯板 7固定,折弯板7与连接板8固定,连接板8与底板9固定,因此编码器1所受振动较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编码器的测速精度。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编码器安装结构,包括编码器(1)、与所述编码器固定连接的编码器轴(2)、动力输出轴(6);其特征是所述动力输出轴(6)的轴心处设置有螺纹孔(61);所述螺纹孔 (61)内螺纹连接有安装轴(4);所述安装轴(4)的另一端与所述编码轴(2)通过联轴器(3)联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码器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安装轴(4)上设置有与所述动力输出轴(6)的端面贴合的紧固螺母(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码器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编码器(1)与一折弯板(7)固定连接;所述折弯板(7)与连接板(8)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8)与底板(9)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编码器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板(8)与所述底板(9)焊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编码器安装结构,包括编码器(1)、与所述编码器固定连接的编码器轴(2)、动力输出轴(6);其关键在于所述动力输出轴(6)的轴心处设置有螺纹孔(61);所述螺纹孔(61)内螺纹连接有安装轴(4);所述安装轴(4)的另一端与所述编码轴(2)通过联轴器(3)联结。本实用新型提高了编码器的安装精确度,降低了设备振动对位置精度的影响,性能可靠,并且简化了安装程序,便于日常维修与保养。
文档编号G01D3/036GK202229772SQ201120308388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3日
发明者吴旭, 李曦, 黄浩 申请人:重庆迪马工业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