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逐桩测量放样打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的测量放样工具,特别是涉及一种逐桩测量放
样打点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木桩、钢桩、竹片等进行测量放样。木桩、钢桩、竹片等在施 工后不能回收重复使用,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测量点不能固定,容易造 成测量数据精确性降低,从而使得偏差大,既浪费人力、物质资源又使得工程量加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既可回收重复使用,
又能够提高测量数据准确性的逐桩测量放样打点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种逐桩测量放样打点器,包括主轴,其特征是所述主轴由下至上依次安装有塔
尺板、挂线板、吊线板和桩号板; 所述主轴下部固定安装有支承轴; 上述挂线板、吊线板和桩号板活动安装在主轴上; 所述挂线板包括一平板,平板四周设有线孔,中心设有通孔,通孔处固定有安装 套,所述安装套侧壁上设有固定螺栓; 所述吊线板是由套筒和固定在套筒上的杆组成,在套筒侧壁上设有固定螺杆。 本实用新型的逐桩测量放样打点器在施工时可将其主轴及支承轴埋入地下后稳 定使用,测量时将塔尺(棱镜或RTK)放置于塔尺板上,使得测量数据更加精确,主轴上刻的 标尺配合挂线板使传统的挂线施工方法准确性提高,桩号板上可以清晰标注该点桩号,方 便施工。在挖方段时可在吊线杆上悬挂一根与开挖深度相等的线锤,从而避免了超挖和少 挖等现象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逐桩测量放样打点器均采用铁质材料,在施工后可以回收,能够多 次重复使用,极大程度上节约资源。设置塔尺板使测量点固定从而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总体上节省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图1为本实用新型逐桩测量放样打点器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2为挂线板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3为吊线板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4为桩号板的结构示意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逐桩测量放样打点器,包括主轴1及由下至上依次安装在主轴1上
的塔尺板2、挂线板3、吊线板4和桩号板5,其中塔尺板2固定安装,挂线板3、吊线板4和
桩号板5均可移动拆卸。在主轴1下部固定安装有支承轴6,目的是保证稳定使用。 所述的挂线板3包括一平板3-1,该平板3-1四周设有线孔3-2,中心设有通孔
3-3,通孔3-3处固定有安装套3-4,所述安装套3-4侧壁上设有固定螺栓3_5。 所述吊线板4是由套筒4-1和固定在套筒4-1上的杆4-2组成,在套筒4_1侧壁
上设有固定螺杆4-3。 所述桩号板5为一平面板5-l,该平面板5-l下方安装有可固定在主轴l上的插件 5-2。 使用方法 1.测量放线时将本实用新型钉入桩号坐标点内,将塔尺板以下部分埋入地下,在 桩号板上记录该点坐标桩号; 2.将塔尺(棱镜或RTK)放置于塔尺板上,测量并处理所得数据; 3.在挖方段时,可以将填方挂线板取下,在吊线杆上悬挂一根与开挖深度相等的
线锤,避免超挖或者少挖等问题发生; 4.在填方段时,可以将挖方吊线杆取下,根据填方数据进行挂线施工,挂线板设有 四个挂线孔,可用于十字线、米字线; 5.施工完成后将逐桩测量放样打点器收回,以便下次使用。
权利要求一种逐桩测量放样打点器,包括主轴(1),其特征是所述主轴(1)由下至上依次安装有塔尺板(2)、挂线板(3)、吊线板(4)和桩号板(5)。
2. 按照权利要求l所述的逐桩测量放样打点器,其特征是所述主轴(1)下部固定安装有支承轴(6)。
3. 按照权利要求l所述的逐桩测量放样打点器,其特征是上述挂线板(3)、吊线板(4)和桩号板(5)活动安装在主轴(1)上。
4. 按照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逐桩测量放样打点器,其特征是所述挂线板(3)包括 一平板(3-l),该平板(3-1)四周设有线孔(3-2),中心设有通孔(3-3),通孔(3-3)处固定 有安装套(3-4),所述安装套(3-4)侧壁上设有固定螺栓(3-5)。
5. 按照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逐桩测量放样打点器,其特征是所述吊线板(4)是由套 筒(4-1)和固定在套筒(4-1)上的杆(4-2)组成,在套筒(4-1)侧壁上设有固定螺杆(4-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逐桩测量放样打点器,包括主轴,其特征是所述主轴由下至上依次安装有塔尺板、挂线板、吊线板和桩号板。本实用新型在施工时可将其主轴及支承轴埋入地下后稳定使用,测量时将塔尺(棱镜或RTK)放置于塔尺板上,使得测量数据更加精确,主轴上刻的标尺配合挂线板使传统的挂线施工方法准确性提高,桩号板上可以清晰标注该点桩号,方便施工。在挖方段时可在吊线杆上悬挂一根与开挖深度相等的线锤,从而避免了超挖和少挖等现象发生。本实用新型的逐桩测量放样打点器均采用铁质材料,在施工后可以回收,能够多次重复使用,极大程度上节约资源。
文档编号G01C15/00GK201508179SQ20092014403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7日
发明者徐建华 申请人:徐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