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封装航磁测量探头系统的碳纤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磁测量系统,具体地说是一种封装航磁测量探头系统的碳纤管。
背景技术:
目前,航磁测量系统主要由有人飞机和无人飞机搭载。飞机起飞后,航磁测量系统在空中工作。但由于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具有的不稳定性,容易让航磁测量系统产生错误数据。另外在地形切割较大及树林灌木密集的山区,由于有人飞机和无人飞机的体型相对较大,无法进行低空贴地飞行,所以无法获得高分辨率、高精度及采集密度大的航磁数据;并且飞机航测的成本较高、航测时间受限较大。另外现有的航磁测量系统中的探头都是分散设置在系统中的不同位置或者不同的系统使用不同的探头,使得在航磁测量中难以统一控制使用或者不得不频繁更换探头,影响测量效率。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功能齐全的封装航磁测量探头系统的碳纤管。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封装航磁测量探头系统的碳纤管,包括管体,所述的管体内设有三分量探头、 氦光泵探头和GPS,管体的后侧固定设置三分量探头,三分量探头的前侧设有氦光泵探头和 GPS,所述三分量探头、氦光泵探头和GPS的尾端分别设有与其相连的天线。所述的氦光泵探头和GPS分别位于管体中轴线的两侧并对称设置。所述的三分量探头和氦光泵探头位于管体中轴线的同侧。所述的管体长度为4-6. 5m。所述天线的另一端伸出管体的尾端面。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且功能齐全,能够在飞艇平台方便的拆卸和安装,运行成本低,适宜推广使用。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 一管体;2—三分量探头;3—氦光泵探头;4一GPS ;5—天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封装航磁测量探头系统的碳纤管,包括碳纤维制成的长度为 4-6. 5m的管体1,管体1内设有三分量探头2、氦光泵探头3和GPS4。三分量探头2固定设置在管体1的后侧,三分量探头2的前侧设有氦光泵探头3和GPS4,其中氦光泵探头3和 GPS4分别位于管体1中轴线的两侧并对称设置,三分量探头2和氦光泵探头3位于管体1 中轴线的同侧。另外三分量探头2、氦光泵探头3和GPS4的尾端分别设有与其相连的天线 5,天线5的另一端伸出管体1的尾端面后延伸处碳纤管的管体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且功能齐全,能够在飞艇平台方便的拆卸和安装,运行成本低,适宜推广使用。本实用新型未涉及的技术均可通过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权利要求1.一种封装航磁测量探头系统的碳纤管,包括管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体(1)内设有三分量探头(2)、氦光泵探头(3^PGPS (4),管体(1)的后侧固定设置三分量探头(2), 三分量探头(2)的前侧设有氦光泵探头(3)和GPS (4),所述三分量探头(2)、氦光泵探头 (3)和GPS (4)的尾端分别设有与其相连的天线(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航磁测量探头系统的碳纤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氦光泵探头(3)和GPS (4)分别位于管体(1)中轴线的两侧并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航磁测量探头系统的碳纤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分量探头(2 )和氦光泵探头(3 )位于管体(1)中轴线的同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航磁测量探头系统的碳纤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体 (1)长度为 4-6. 5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航磁测量探头系统的碳纤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5) 的另一端伸出管体(1)的尾端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封装航磁测量探头系统的碳纤管,包括管体(1),所述的管体(1)内设有三分量探头(2)、氦光泵探头(3)和GPS(4),管体(1)的后侧固定设置三分量探头(2),三分量探头(2)的前侧设有氦光泵探头(3)和GPS(4),所述三分量探头(2)、氦光泵探头(3)和GPS(4)的尾端分别设有与其相连的天线(5)。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且功能齐全,能够在飞艇平台方便的拆卸和安装,运行成本低,适宜推广使用。
文档编号G01V3/165GK202133787SQ20112021302
公开日2012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2日
发明者刘建生, 孙希莹, 王波, 贾学天, 赵国凤, 陆殿梅 申请人: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