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多用途测温电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用途测温电缆,适用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青藏公路、铁路、湖泊、冰川、输油管道、机场跑道地下测温及长期观测地温、水温变化的一种可靠测温工具。
背景技术:
冻土是具温度低于或等于零度,且含有冰的土体或岩体。冻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或热学性质都随温度的变化而显著变化,即冻土对温度十分敏感,因此,温度是冻土研究中最重要的基础参数,高精度的温度测量是冻土研究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国内热敏电阻制作技术的提高和全球气候转暖,制作一种多用途测温电缆用于监测多年冻土不断退化,对于解决好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路基和基础与多年冻土的相互作用,保证路基和基础长期稳定, 确保交通运输安全运营和工程建筑稳定,为国家有关部委提供资料数据发挥作用。
发明内容本着上述宗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用途测温电缆。该测温电缆在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长期温度监测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用途测温电缆,,包括电缆、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电缆公共端、对应导线、 插口和数据采集仪。将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连接到电缆中不同长度的对应导线上,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与电缆对应线连接处用橡胶胶带包裹,并用703硅橡胶做外层密封,再用热缩管进行外层保护;对应导线与电缆线的公共端分别接入数据采集仪的插口中。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本实用新型将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与电缆结合组成一体化的测温电缆,电阻随温度变化而显著变化,能直接将不同梯度的温度变化转为电量的变化通过数据采集仪显示,解决以往监测0到20米地下温度的变化的困难。2.本发明分为单点,多点,根据需要制成各种长度的测温电缆,使用方便,测量温度精确。对于今后的多年冻土区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本实用新型使用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作为主要元件,测温精度优于0. 05°C。具有长度灵活、使用方便、对引线及二次仪表的要求低、有一定的抗压强度、灵敏度高、防水性好、稳定可靠、广泛适用于及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青藏高原铁路、青藏高原公路、冰川、输油管道、机场跑道地下测温。
图1是多点测温电缆示意图。图2是单点测温电缆示意图。图3多用途测温电缆测得地温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多用途测温电缆,包括电缆1、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2、电缆公共端3、对应导线4、插口 5和数据采集仪6。电阻温度传感器2选用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四厂生产的MF-51-3000型热敏电阻。将7个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2分别连接到电缆 1中不同长度的对应导线4上,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2和电缆连接处用橡胶胶带包裹,并用 703硅橡胶做外层密封,再用热缩管进行外层保护。对应导线4与电缆线的公共端3分别接入数据采集仪6的插口 5中。使用时,测温电缆埋设在需要测温的地点,有的测温地点是垂直地下η米,那就需要打η米直径为30mm孔,将测温电缆放入孔内;有的测温地点是水平地下η米,那就需要挖开地下η米宽30mm的沟,将测温电缆放入沟内,回填平整,经过M小时的温度平衡后由数据采集仪6设定的时间采集数据,与数据采集仪6联接的计算机用温度计算程序将电阻值转换成对应的温度值,从而实现精密测温。图3是青藏高原冻土带某个垂直测温点测得地温变化图。深度为20m,35个高精度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测温电缆放入孔内,测温时间从某年8月沈日至来年12月沈日止,从图上可看出,深度在7m以下,温度无大的变化。但随着时间推移,从某年8月至来年 12月,温度由高变低,达到监测0到20米地下温度的变化的目的。
权利要求1. 一种多用途测温电缆,包括电缆(1)、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O)、电缆公共端(3)、对应导线、插口(5)和数据采集仪(6),其特征是将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2)连接到电缆 (1)中不同长度的对应导线(4)上,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2)与电缆对应线(4)连接处用橡胶胶带包裹,并用703硅橡胶做外层密封,再用热缩管进行外层保护;对应导线(4)与电缆线的公共端⑶分别接入数据采集仪(6)的插口(5)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用途测温电缆,包括电缆、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对应导线、插口和数据采集仪。将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连接到电缆中不同长度的对应导线上,对应导线与电缆线的公共端分别接入数据采集仪的插口中,用数据采集仪采集数据。本实用新型使用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作为主要元件,测温精度优于0.05℃。具有长度灵活、使用方便、对引线及二次仪表的要求低、有一定的抗压强度、灵敏度高、测温精度高、稳定可靠、防水性好、适用于及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青藏高原铁路、青藏高原公路、冰川、输油管道、机场跑道地下测温。
文档编号G01K7/22GK202041315SQ20112002165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19日
发明者刘永智, 刘继民, 沈颖, 赵淑萍, 马巍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