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采样设备保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气采样设备保护系统,包括:吸收瓶、过滤器,过滤器设有进气口及出气口,过滤器的进气口内插接有长管装置,从吸收瓶出来的气体通过长管装置进入过滤器;压力检测装置,压力检测装置设有进气口、出气口及压力检测口,压力检测装置的进气口与过滤器的出气口连接;气泵,压力检测装置的出气口与气泵连接;控制系统,压力检测口与控制系统连接,且控制系统还与气泵连接,控制系统通过压力检测口对气流的压力进行检测,若有液体进入长管装置,长管装置内的压力产生急剧变化,则压力检测装置能够检测压力急剧变化,控制系统控制气泵进行停机保护。本发明是一种能够防止液体进入气泵,对气泵进行损坏的大气采样设备保护系统。
【专利说明】大气采样设备保护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大气采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防止液体进入气泵,对气泵进行损坏的大气采样设备保护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类工业化的进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工业生产大量排放废气,空气中有害气体含量不断增加,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0003]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为此,必须加强对大气环境的监测和控制。为了实现大气监测,需要对大气进行样品采集以作分析,空气采样器应运而生。直线式多通道大气采样设备主要功能就是准确实现对环境空气的定量采集,为成分分析提供可靠的样本。
[0004]大气采样设备在进行采样时候,外界空气进入大气采样设备时,一般而言是首先进入吸收瓶,其次是进入过滤器等装置,然而操作人员经常在组装过程中容易将吸收瓶的管路插反,这时有可能导致吸收瓶内的吸收液被吸入到气泵等装置,并破坏气泵等装置。
[0005]因此,亟需一种能够防止液体进入气泵,对气泵进行损坏的大气采样设备保护系统。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液体进入气泵,对气泵进行损坏的大气采样设备保护系统。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大气采样设备保护系统,包括:
[0008]吸收瓶、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有进气口及出气口,所述过滤器的进气口内插接有长管装置,从所述吸收瓶出来的气体通过所述长管装置进入所述过滤器;
[0009]压力检测装置,所述压力检测装置设有进气口、出气口及压力检测口,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的进气口与所述过滤器的出气口连接;
[0010]气泵,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的出气口与所述气泵连接;
[0011]控制系统,所述压力检测口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且所述控制系统还与所述气泵连接,所述控制系统通过所述压力检测口对气流的压力进行检测,若有液体进入所述长管装置,所述长管装置内的压力产生急剧变化,则所述压力检测装置能够检测压力急剧变化,控制系统控制所述气泵进行停机保护。
[0012]所述长管装置包括:第一主体结构、第二主体结构,所述第一主体结构与第二主体结构之间还设有金属材质的管针,所述第一主体结构、管针及第二主体结构之间形成气流通道。
[0013]所述第一主体结构与第二主体结构为一体结构,且所述管针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结构体与第二主体结构内。
[0014]所述管针一端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主体结构上,另一端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二主体结构上。
[0015]所述第一主体结构及第二主体结构内设有对接的通槽,所述通槽为软胶结构,所述管针密封嵌合于所述通槽内。
[0016]所述管针为可脱离地嵌合于所述通槽内。
[0017]所述管针的内径为0.1-1.2毫米。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大气采样设备保护系统,由于设置有所述长管装置,在所述长管装置中,由于所述第一主体结构及第二主体结构之间还设有金属材质的管针,所述第一主体结构、管针及第二主体结构之间形成气流通道。由于所述第一主体结构与第二主体结构之间的气体或液体的压力与流量的平方成正比,在大气采样设备使用的过程中,所述吸收液瓶接反的时候,长管装置会有液体流过,因此通过所述长管装置的阻力将急促上升,并由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的所述压力检测口配合所述控制系统检测出来,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气泵进行停机保护。
[0019]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发明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发明大气采样设备保护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发明大气采样设备保护系统的长管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2]图3为如图2所示的大气采样设备保护系统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如上所述,如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大气采样设备保护系统100,其包括:
[0024]吸收瓶、过滤器1,所述过滤器I设有进气口 11及出气口 12,所述过滤器I的进气口 11内插接有长管装置2,从所述吸收瓶出来的气体通过所述长管装置2进入所述过滤器
I;
[0025]压力检测装置3,所述压力检测装置3设有进气口 31、出气口 32及压力检测口 33,所述压力检测装置3的进气口 31与所述过滤器I的出气口 12连接;
[0026]气泵4,所述压力检测装置3的出气口 32与所述气泵4连接;
[0027]控制系统5,所述压力检测口 33与所述控制系统5连接,且所述控制系统5还与所述气泵4连接,所述控制系统5通过所述压力检测口 33对气流的压力进行检测,若压力产生急剧变化,若有液体进入所述长管装置2,所述长管装置2内的压力产生急剧变化,则所述压力检测装置3能够检测压力急剧变化,控制系统5控制所述气泵4进行停机保护。所述长管装置2包括:第一主体结构21、第二主体结构22,所述第一主体结构21与第二主体结构22之间还设有金属材质的管针23,所述第一主体结构21、管针23及第二主体结构22之间形成气流通道。
[0028]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结构21与第二主体结构22为一体结构,且所述管针23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结构体21与第二主体结构22内。
[0029]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针23 —端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主体结构21上,另一端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二主体结构22上。
[0030]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结构21及第二主体结构22内设有对接的通槽,所述通槽为软胶结构,所述管针23密封嵌合于所述通槽内。
[0031]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针23为可脱离地嵌合于所述通槽内。
[0032]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针23的内径为0.1-1.2毫米。
[0033]结合图1-3,本发明大气采样设备保护系统100,由于设置有所述长管装置2,在所述长管装置2中,由于所述第一主体结构21及第二主体结构22之间还设有金属材质的管针23,所述第一主体结构21、管针23及第二主体结构22之间形成气流通道。由于所述第一主体结构21与第二主体结构22之间的气体或液体的压力与流量的平方成正比,在大气采样设备使用的过程中,所述吸收液瓶接反的时候,长管装置会有液体流过,因此通过所述长管装置的阻力将急促上升,并由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的所述压力检测口配合所述控制系统检测出来,所述控制系统5控制所述气泵4进行停机保护。
[0034]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大气采样设备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收瓶、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有进气口及出气口,所述过滤器的进气口内插接有长管装置,从所述吸收瓶出来的气体通过所述长管装置进入所述过滤器;当有液体进入长管装置时,其阻力会有急剧变化。 压力检测装置,所述压力检测装置设有进气口、出气口及压力检测口,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的进气口与所述过滤器的出气口连接; 气泵,所述压力检测装置的出气口与所述气泵连接; 控制系统,所述压力检测口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且所述控制系统还与所述气泵连接,所述控制系统通过所述压力检测口对气流的压力进行检测,若有液体进入所述长管装置,所述长管装置内的压力产生急剧变化,则所述压力检测装置能够检测压力急剧变化,控制系统控制所述气泵进行停机保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气采样设备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长管装置包括:第一主体结构、第二主体结构,所述第一主体结构与第二主体结构之间还设有金属材质的管针,所述第一主体结构、管针及第二主体结构之间形成气流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气采样设备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结构与第二主体结构为一体结构,且所述管针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结构体与第二主体结构内。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气采样设备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针一端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主体结构上,另一端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二主体结构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气采样设备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结构及第二主体结构内设有对接的通槽,所述通槽为软胶结构,所述管针密封嵌合于所述通槽内。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气采样设备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针为可脱离地嵌合于所述通槽内。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气采样设备保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针的内径为0.1-1.2 毫米。
【文档编号】G01N1/24GK104165786SQ201410393143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1日
【发明者】郭冰, 邱利明, 廖海祁, 朱平 申请人:深圳国技仪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