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管式自动滴定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管式自动滴定管,包括设有刻度线的滴定管、滴定瓶、导液管、带有第一控制阀的滴定嘴和气管;导液管的底端密封插入滴定瓶内,导液管的顶端与滴定管的顶端相密封接通,滴定嘴连接滴定管的底部;气管的一端与导液管或滴定瓶密封相接通;滴定管包括至少两个管体,其中一个管体的管壁上设有刻度线,各管体的顶端分别与导液管的顶端相密封接通,各管体的底端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将单只滴定管管体分成多只管体,在保证自动滴定管的使用功能不便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自动滴定管的整体高度,从而方便整个实验操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专利说明】一种多管式自动滴定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滴定管,特别是涉及一种多管式自动滴定管。
【背景技术】
[0002]自动滴定管是一种可以准确测量滴定剂消耗体积的玻璃仪器,现有技术的自动滴定管主要由滴定管、导液管、气管、滴定瓶、滴定嘴等部件构成,其中,滴定管是一根具有精确刻度、内径均匀的细长玻璃管,下接滴定嘴,可根据滴定需要连续或间断的滴出不同体积的液体,并准确计量所消耗液体的体积。由于现有技术的这种自动滴定管,其滴定管的长度大约为930mm,加之操作实验台的高度大约为850mm,使得整体高度达到1780mm,这就使得普通身高的人(身高在150mm-175mm)读数时需要昂着头或踮起脚尖或垫高,因而不仅操作不便,还容易造成读数误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多管式自动滴定管。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管式自动滴定管,包括设有刻度线的滴定管、滴定瓶、导液管、带有第一控制阀的滴定嘴和气管;导液管的底端密封插入滴定瓶内,导液管的顶端与滴定管的顶端相密封接通,滴定嘴连接滴定管的底部;气管的一端与导液管或滴定瓶密封相接通,用于排气或吸气;滴定管包括至少两个管体,其中一个管体的管壁上设有刻度线,各管体的顶端分别与导液管的顶端相密封接通,各管体的底端相连通。
[0005]进一步的,所述滴定管包括三个并列分布的管体,其中位于中间位置的管体的管壁上设有所述刻度线。
[0006]进一步的,所述气管为进气管,所述滴定瓶的瓶口处设有一球塞,进气管的一端通过该球塞与所述滴定瓶内部相接通,进气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充气装置;所述导液管的底端通过该球塞密封伸入所述滴定瓶内。
[0007]进一步的,所述气管为排气管,该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导液管相密封接通,该排气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抽气装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气管为排气管,该排气管的管壁上设有排气口,该排气管的另一端密封连接有气囊。
[0009]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的管壁上还设有一开口,该开口处装有自动浮心子活塞。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控制阀为旋塞阀。
[0011]进一步的,所述滴定管的底端与所述导液管的底部一体相连接而不相接通。
[0012]进一步的,所述滴定管的底端采用一第二控制阀与所述导液管的底部密封相接通。
[0013]与现有技术的自动滴定管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4]由于其滴定管包括至少两管体,且其中一个管体的管壁上设有刻度线,各管体的顶端分别与导液管的顶端相密封接通,各管体的底端相连通,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单只滴定管管体分成多只管体,在保证自动滴定管的使用功能不便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自动滴定管的整体高度,从而方便整个实验操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读数误差。
[0015]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管式自动滴定管不局限于实施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实施例一:
[0018]请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管式自动滴定管,包括设有刻度线的滴定管、滴定瓶3、导液管2、带有第一控制阀的滴定嘴5和气管;导液管2的底端密封插入滴定瓶3内,导液管2的顶端与滴定管的顶端相密封接通,滴定嘴5连接滴定管的底部;气管为进气管4,其一端与滴定瓶3密封相接通,另一端用于连接充气装置。滴定管包括至少两个管体1,其中一个管体的管壁上设有刻度线8,各管体的顶端分别与导液管的顶端相密封接通,各管体的底端相连通。
[0019]作为一种优选,上述滴定管的管体I的数量为三只,该三只管体I并列分布,其中位于中间位置的管体的管壁上设有刻度线8,该刻度线8的刻度值由上至下渐次递增,即位于最顶端的刻度值为O值。
[0020]作为一种优选,上述滴定瓶3的瓶口处装有一球塞9,上述进气管4的一端与该球塞9 一体相接通,从而接通滴定瓶3 ;上述导液管2的底端正是通过球塞9密封伸入滴定瓶3内。
[0021 ] 作为一种优选,上述进气管4的管壁上还设有一开口,该开口处装有一个自动浮心子活塞7。
[0022]作为一种优选,上述第一控制阀为二通式旋塞阀6。
[0023]上述滴定管的底端与导液管2的底部一体相连接而不相接通。
[002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管式自动滴定管,洗净后,先检查旋塞阀6的转动是否灵活,是否漏水:关闭旋塞阀6,将滴定瓶3充满水,用吸球把水吸起,在旋塞阀6周围和管尖处检查,然后将旋塞阀6旋转180度,直立两分钟,再用滤纸检查;如漏水,旋塞阀6处涂凡士林。
[002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管式自动滴定管,滴定前,其滴定管的三个管体I的液面相齐平。滴定时,开启旋塞阀6,则滴定管中的液体从滴定嘴5的末端管口往下滴。控制液体流速由快到慢,起初可以连滴成线,之后逐滴滴下,快到终点时则要半滴半滴的加入。半滴的加入方法是:小心放下半滴滴定剂悬于滴定嘴5的管口,用锥瓶内壁靠下,然后用洗瓶冲下。当锥瓶内指示剂指示终点时,立刻关闭旋塞阀6停止滴定,用洗瓶淋洗锥形瓶内壁。滴定完毕后需等待一至二分钟后方可读数,此时,滴定管的三个管体I的液面保持相互齐平的状态。读数时,视线需与滴定管的中间管体I的弯月面最低点刻度水平线相切,读数时应估读一位。
[002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管式自动滴定管,补液时,利用充气装置将气体打入进气管4中(充气过程中,进气管4上的自动浮心子活塞7自动关闭,当充气过多时可利用该自动浮心子活塞7放气),使气体沿着进气管4和球塞9进入滴定瓶3内,则滴定瓶3内的气压增大,将滴定瓶3内的滴定剂挤入导液管2,并沿着导液管2向上流动,最终落入滴定管的三个管体I内。结束补液时,导液管2中多余的滴定剂沿着导液管2回流至滴定瓶3中。
[0027]实施例二:
[002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管式自动滴定管,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其气管为排气管,该排气管的一端与导液管相密封接通,该排气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抽气装置。或者,排气管的管壁上设有排气口(作为一种优选,可以在该排气口处配置一堵头),该排气管的另一端密封连接有气囊。
[002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管式自动滴定管,补液时,利用抽气装置通过排气管将导液管中的部分气体抽出,使导液管中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则滴定瓶中的滴定剂被吸入导液管,最终补入滴定管的三个管体。或者,挤压排气管另一端的气囊,使气囊中的气体通过排气管上的排气口排出,并堵住排气口,则导液管中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使滴定瓶中的滴定剂被吸入导液管,并最终补入滴定管的三个管体中。
[0030]实施例三:
[0031]本发明的一种多管式自动滴定管,其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其滴定管的底端采用一第二控制阀(该第二控制阀可以是旋塞阀)与导液管的底部密封相接通。如此,滴定时,将该第二控制阀关闭,滴定后打开该第二控制阀,使滴定管的三个管体中剩余的滴定剂通过导液管回流至滴定瓶中。
[0032]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管式自动滴定管,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多管式自动滴定管,包括设有刻度线的滴定管、滴定瓶、导液管、带有第一控制阀的滴定嘴和气管;导液管的底端密封插入滴定瓶内,导液管的顶端与滴定管的顶端相密封接通,滴定嘴连接滴定管的底部;气管的一端与导液管或滴定瓶密封相接通;其特征在于:滴定管包括至少两个管体,其中一个管体的管壁上设有刻度线,各管体的顶端分别与导液管的顶端相密封接通,各管体的底端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管式自动滴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滴定管包括三个并列分布的管体,其中位于中间位置的管体的管壁上设有所述刻度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管式自动滴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管为进气管,所述滴定瓶的瓶口处设有一球塞,进气管的一端通过该球塞与所述滴定瓶内部相接通,进气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充气装置;所述导液管的底端通过该球塞密封伸入所述滴定瓶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管式自动滴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管为排气管,该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导液管相密封接通,该排气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抽气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管式自动滴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管为排气管,该排气管的管壁上设有排气口,该排气管的另一端密封连接有气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管式自动滴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的管壁上还设有一开口,该开口处装有自动浮心子活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管式自动滴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阀为旋塞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管式自动滴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滴定管的底端与所述导液管的底部一体相连接而不相接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管式自动滴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滴定管的底端采用一第二控制阀与所述导液管的底部密封相接通。
【文档编号】G01N31/18GK203616301SQ201320825417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3日
【发明者】黄益泽, 梁岗, 黄丽娇 申请人:厦门中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