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压力传感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压力传感器,包括箔式压力开关和设置于所述箔式压力开关上下两侧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箔式压力开关具有压力传感点,所述第一基板和/或所述第二基板面向所述箔式压力开关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压力传感点对应的区域,设置有第一硬度体,在所述第一硬度体的周边设置有第二硬度体;所述第一硬度体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硬度体的硬度。当座椅压力传感器处于座椅无人体施压状态时,第一基板由于自重及较少外力而产生的下向作用力,可以受到第二硬度体的全部或部分支撑作用,使得相对于第一硬度体得以不施加或较少施加力量作用于箔式压力开关的压力传感点,使得传感器更为精确地避免非座椅载乘环境下的非预期外力干扰。
【专利说明】ー种座椅压カ传感器【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ー种座椅压カ传感器。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汽车主被动安全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乘员行驶安全保护的考虑,车辆对于乘员人体占用可侦测性判别的要求也日益加強。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通过对乘员座椅的使用情况进行侦测判断,不仅能够对安全带的使用情况进行提醒,也能够在事故发生时对乘员安全带的主动预紧、安全气囊的展开控制等方面提供判断。
[0003]在目前已有的乘员人体占用传感系统的应用中,主要是采用安装于乘员座椅承载面、即坐垫上部的面套内侧的压カ传感装置。其主要应用特征为安装于座椅坐垫发泡垫的上部,介于该坐垫和座椅面套之间。在实际的车辆长期载人应用中,常常会由于人体乘坐时在座椅上长时间的直接压挤、颠揉等外力作用,而造成椅面内部传感器件的损伤,进而导致该系统的工作异常甚至损坏。同时,由于车辆座椅表面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原来的椅面型压カ传感装置的传感器常常受到结构设计复杂、传感区域受限等问题的困扰,并导致此类产品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产生较高的应用成本。
[0004]因此,在相关领域人们开始研究可以应用于座椅非承载面的传感器,以期实现传感器安装于座椅坐垫下部,位于座椅的底部坐盆与坐垫发泡垫之间。此类传感器具有提供的箔式压力开关单元支撑作用的基板作为该传感器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
[0005]当传感器处于座椅无人体施压状态时,第一基板处于无外力或较少外力作用。此时,第一基板由于自重及较少外力而产生的下向作用力,该作用力会作用于箔式压カ开关的压カ传感点,使得传感器在座椅无人体施压状态吋。受非预期外力干扰,而出现的判断错误。
[0006]因此,如何使得传感器更为精确地避免非座椅载乘环境下的非预期外力干扰,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ー种座椅压カ传感器,以使得传感器更为精确地避免非座椅载乘环境下的非预期外力干扰。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9]ー种座椅压カ传感器,包括箔式压カ开关和设置于所述箔式压カ开关上下两侧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箔式压カ开关具有压カ触发导通的压カ传感点。
[0010]所述第一基板和/或所述第二基板面向所述箔式压カ开关的ー侧,且位于所述压力传感点对应的区域,设置有第一硬度体,在所述第一硬度体的周边设置有第二硬度体;
[0011]所述第一硬度体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硬度体的硬度。
[0012]优选地,在上 述座椅压カ传感器中,所述第一硬度体与所述第一基板为一体结构,或所述第一硬度体安装于所述第一基板上。[0013]优选地,在上述座椅压力传感器中,所述第一硬度体粘贴或铆合于所述第一基板上。
[0014]优选地,在上述座椅压力传感器中,所述第一硬度体与所述第二基板为一体结构,或所述第一硬度体安装于所述第二基板上。
[0015]优选地,在上述座椅压力传感器中,所述第一硬度体粘贴或铆合于所述第二基板上。
[0016]优选地,在上述座椅压力传感器中,所述第二硬度体为毡垫、橡胶垫或海绵垫。
[0017]优选地,在上述座椅压力传感器中,所述第一硬度体为单一材质体,或由两种以上的材质层复合的复合层;
[0018]和/或,所述第二硬度体为单一材质体,或由两种以上的材质层复合的复合层。
[0019]优选地,在上述座椅压力传感器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箔式压力开关一侧的第三硬度体;
[0020]所述第一硬度体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三硬度体的硬度。
[0021]优选地,在上述座椅压力传感器中,所述第三硬度体为毡垫、橡胶垫或海绵垫。
[0022]优选地,在上述座椅压力传感器中,所述第三硬度体设置于所述第二硬度体和所述箔式压力开关之间;
[0023]或者,所述第三硬度体设置于所述箔式压力开关远离所述第二硬度体的一侧。
[0024]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压力传感器,当座椅压力传感器处于座椅无人体施压状态时,第一基板基本处于无外力或较少外力作用。此时,第一基板由于自重及较少外力而产生的下向作用力,可以受到较柔性的第二硬度体的全部或部分支撑作用,使得相对于第一硬度体得以不施加或较少施加力量作用于箔式压力开关的压力传感点。如此,使得传感器更为精确地避免非座椅载乘环境下的非预期外力干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座椅压力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座椅压力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座椅压力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座椅压力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座椅压力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的座椅压力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座椅压力传感器,以使得传感器更为精确地避免非座椅载乘环境下的非预期外力干扰。
[003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4]请參阅图1-图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座椅压カ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ニ提供的座椅压カ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座椅压カ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座椅压カ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座椅压カ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的座椅压カ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压カ传感器,包括箔式压カ开关30和设置于箔式压カ开关30上下两侧的第一基板01和第二基板02,箔式压カ开关30具有压カ传感点31。
[0036]第一基板01和/或第二基板02面向箔式压カ开关30的ー侧,且位于压カ传感点31对应的区域,设置有第一硬度体10,在第一硬度体10的周边设置有第二硬度体20。第一硬度体10的硬度大于第二硬度体20的硬度。
[0037]第一硬度体10与第二硬度体20具有不同的硬度特征及弹性模量特征。第一硬度体10相对于第二硬度体20具有更高的整体硬度及弹性强度,第二硬度体则表现得更为柔软。
[003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压カ传感器,当座椅压カ传感器处于座椅无人体施压状态时,第一基板01基本处于无外力或较少外力作用。此时,第一基板01由于自重及较少外力而产生的下向作用力,可以受到较柔性的第二硬度体20的全部或部分支撑作用,使得相对于第一硬度体10得以不施加或较少施加力量作用于箔式压カ开关30的压カ传感点31。如此,使得传感器更为精确地避免非座椅载乘环境下的非预期外力干扰。
[0039]当座椅压カ传感器处于座椅人体施压有载状态时,第一基板01基本受到来自椅面的外力作用。此时,第一基板01产生的下向作用力,柔性的第二硬度体20被外力作用而压缩,使得凸起状结构的第一硬度体10突出作用于箔式压カ开关30的压カ传感点31,进而使得该压カ传感点31内部压触导通,构成电气连接。如此,使得传感器有效地探知座椅人体载荷的存在。
[0040]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硬度体10与第一基板01为一体结构,或第一硬度体10安装于第一基板01上。同理,第一硬度体10与第二基板02为一体结构,或第一硬度体10安装于第二基板02上。
[0041]第一硬度体10相对于第一基板01呈现凸起状结构特征,第一硬度体10的凸起状结构特征对应于箔式压カ开关30的压カ传感点31位置区域。
[0042]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硬度体10粘贴或铆合于第一基板01上。同理,第一硬度体10粘贴或铆合于第二基板02上。
[0043]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硬度体20弹性柔性介质,如毡垫、橡胶垫或海绵垫。第一硬度体10为单ー材质体,或由两种以上的材质层复合的复合层;和/或,第二硬度体20为单ー材质体,或由两种以上的材质层复合的复合层。
[0044]具有凸起状结构特征的第一硬度体10不仅可以与第一基板01结构共存,同时,具有凸起状结构特征的第一硬度体10还可以与第二基板02结构共存。此时,在第二基板02上的第一硬度体10的凸起状结构的周边区域,同样可以设置具有弾性结构体特征第二硬度体20。
[0045]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可包括设置于箔式压力开关30 —侧的第三硬度体40,第一硬度体10的硬度大于第三硬度体40的硬度。第三硬度体40可设置于第二硬度体20和箔式压力开关30之间;第三硬度体40还可设置于箔式压力开关30远离第二硬度体20的一侧。
[0046]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三硬度体40,对于施压触发箔式压力开关30的压力传感点31是有利的。第一硬度体10的作用力即可以经柔性的第三硬度体40施压在箔式压力开关30的压力传感点31区域,同时又可以减缓较硬的第一硬度体10对箔式压力开关30的压力传感点31的外力冲击作用。
[0047]具体地,第三硬度体40可为弹性柔性介质,如毡垫、橡胶垫,也可为海绵垫。
[0048]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座椅压力传感器,包括箔式压力开关(30)和设置于所述箔式压力开关(30)上下两侧的第一基板(01)和第二基板(02),所述箔式压力开关(30)具有压力传感点(3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01)和/或所述第二基板(02)面向所述箔式压力开关(30)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压力传感点(31)对应的区域,设置有第一硬度体(10),在所述第一硬度体(10)的周边设置有第二硬度体(20); 所述第一硬度体(10)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硬度体(20)的硬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度体(10)与所述第一基板(OI)为一体结构,或所述第一硬度体(10 )安装于所述第一基板(OI)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度体(10)粘贴或铆合于所述第一基板(01)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度体(10)与所述第二基板(02)为一体结构,或所述第一硬度体(10)安装于所述第二基板(02)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度体(10)粘贴或铆合于所述第二基板(02)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硬度体(20)为毡垫、橡胶垫或海绵垫。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度体(10)为单一材质体,或由两种以上的材质层复合的复合体; 和/或,所述第二硬度体(20)为单一材质体,或由两种以上的材质层复合的复合体。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箔式压力开关(30 ) —侧的第三硬度体(40 ); 所述第一硬度体(10)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三硬度体(40)的硬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硬度体(40)为毡垫、橡胶垫或海绵垫。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硬度体(40)设置于所述第二硬度体(20)和所述箔式压力开关(30)之间; 或者,所述第三硬度体(40)设置于所述箔式压力开关(30)远离所述第二硬度体(20)的一侧。
【文档编号】G01L1/00GK203414209SQ201320449370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6日
【发明者】张海涛 申请人:廊坊市金色时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