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自由偏航风洞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由偏航风洞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模拟飞行器的风洞试验中,需要对飞行器模型的自由偏航运动进行检测,现有技 术中,缺少检测方便的自由偏航风洞试验装置。同时,风洞中需要投放流场示踪粒子,用于 获取飞行器模型周围气流的绕流特性,以分析飞行器模型的气动特性。现有技术中,粒子投 放都是在风洞前室,由于飞行器模型本身在运动,很难保证示踪粒子对称地投放到模型纵 向对称面的左右两侧,以真实的反映模型的绕流特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由偏航风洞试验装置,能够更方便、有效
地实现飞行器模型的自由偏航风洞试验。 实现本实用新型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 —种自由偏航风洞试验装置,包括飞行器模型,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腹撑支杆,腹
撑支杆的顶部与飞行器模型固定,腹撑支杆的下部位于支撑座内,并装有轴承。 腹撑支杆的底部经联轴器接旋转编码器。 支撑座下部为底座,底座、支撑座、腹撑支杆内设有粒子投放通道,飞行器模型两 侧边缘设有缝隙,该缝隙与粒子投放通道相连通。 还设有尾撑,尾撑经弯杆接底座,尾撑壳体、弯杆内设有粒子投放通道,该投放通 道与底座内的粒子投放通道相连通,尾撑接有粒子进嘴。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飞行器模型与腹撑支杠固定,腹撑杆可自由转动,可有效模拟飞行 器模型的自由偏航运动。同时,粒子通过飞行器模型两侧的缝隙流出,能够将粒子更准确更 对称地投放到流场中作为示踪粒子,可更好地反映出飞行器模型的绕流特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腹撑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尾撑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腹撑支杆2的顶部与飞行器模型1固定,固定点对应飞行器模型的重 心,腹撑支杆的下部位于支撑座4内,腹撑支杆的下部装有轴承3、5。腹撑支杆2的底部经 联轴器6接旋转编码器7。支撑座下部为底座8,底座、支撑座、腹撑支杆内设有粒子投放通 道,飞行器模型两侧边缘设有缝隙,该缝隙与粒子投放通道相连通。 如图2、图1所示,还设有尾撑IO,尾撑经弯杆9接底座,尾撑壳体、弯杆内设有粒子投放通道,该投放通道与底座内的粒子投放通道相连通,尾撑接有粒子进嘴11 。 由于腹撑支杆2可自由转动,风洞试验时,飞行器模型1可在风动力作用下实现自 由偏航运动,飞行器模型1的自由偏航角能够被旋转编码器7记录,通过脉冲采集卡用计算 机采集,即可以实现飞行器模型的自由偏航运动时间历程测量。 流场示踪粒子通过粒子进嘴11进入到粒子投放通道,最终进入飞行器模型内,通 过飞行器模型两侧边缘的缝隙投放到风洞中,用于风洞试验的流动显示。相对于现有技术 中采用的风洞前室粒子投放,风洞内部粒子投放能够将粒子更准确更对称地投放到流场中 作为示踪粒子,在动态试验中具有前室投放不可比拟的优势。
权利要求一种自由偏航风洞试验装置,包括飞行器模型,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腹撑支杆,腹撑支杆的顶部与飞行器模型固定,腹撑支杆的下部位于支撑座内,并装有轴承。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由偏航风洞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腹撑支杆的底部经联 轴器接旋转编码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由偏航风洞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座下部为底座,底 座、支撑座、腹撑支杆内设有粒子投放通道,飞行器模型两侧边缘设有缝隙,该缝隙与粒子 投放通道相连通。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由偏航风洞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尾撑,尾撑经弯 杆接底座,尾撑壳体、弯杆内设有粒子投放通道,该投放通道与底座内的粒子投放通道相连 通,尾撑接有粒子进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由偏航风洞试验装置,能够更方便、有效地实现飞行器模型的自由偏航风洞试验。技术方案包括飞行器模型,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腹撑支杆,腹撑支杆的顶部与飞行器模型固定,腹撑支杆的下部位于支撑座内,并装有轴承。
文档编号G01M9/02GK201540195SQ20092024413
公开日2010年8月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20日
发明者刘国政, 唐敏中, 多勐, 张伟, 明强, 李周复, 李连德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