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量物体的内外径用卡钳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量物体的内外径用卡钳,该卡钳具有二只测量臂,每只测量臂具有若干根测量杆,每只测量臂的每根测量杆之间通过中活络节连接,二只测量臂的顶端的二根测量杆的上部或中部通过上活络节连接,测量臂的末端的测量杆的下部与测量卡件通过下活络节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长度和内孔深度等,改变卡钳的连接形状和长度,同时,当测量物体形状或测量环境造成卡住被测物后,不能拿离物体时,还可通过视为反向延长的顶端测量杆完成测量,从而适应多种形状的被测物体和满足各种尺寸大小需要,做到一物多用,降低了使用成本。
【专利说明】一种测量物体的内外径用卡钳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量物体的内外径用卡钳。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测量物体的内外径用卡钳的结构是:将二根金属测量臂的一端通过转轴连接,二根金属测量臂的另一端向内弯钩或是向外弯钩。用这类卡钳测量内物体的内外径时,由于被测物的形状和尺寸大小不同,而要选择不同形状、尺寸的卡钳;同时,如果测量物体的形状或测量环境造成卡住后,传统的卡钳就无法胜任测量任务了。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能适应多种形状和各种尺寸大小的一种测量物体的内外径用卡钳。
[0004]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测量物体的内外径用卡钳,具有二只测量臂,其特征在于每只测量臂具有若干根测量杆,每只测量臂的每根测量杆之间通过中活络节连接,二只测量臂的顶端的二根测量杆的上部或中部通过上活络节连接,测量臂的末端的测量杆的下部与测量卡件通过下活络节连接。
[0005]采用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长度和内孔深度等,改变卡钳的连接形状和长度,同时,当测量物体形状或测量环境造成卡住被测物后,不能拿离物体时,还可通过视为反向延长的顶端测量杆完成测量,从而适应多种形状的被测物体和满足各种尺寸大小需要,做到一物多用,降低了使用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一的示意图。
[0007]图2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二的示意图。
[0008]图3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三的示意图。
[0009]图4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四的示意图。
[0010]图5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五的示意图。
[0011]图中序号表示:上活络节1、测量杆2、中活络节3、下活络节4和测量卡件5。【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3]—、实施技术方案例一
[0014]参照图1,该测量物体的内外径用卡钳具有二只测量臂,每只测量臂包括三根测量杆2 (显然,也可以是二根测量杆2,甚至四根测量杆2及以上,其主要的目的是根据被测量物体的内外径大小及位置而定,如果被测量物体的内外径越大或是越长越深,则所需要的测量杆2越多),三根测量杆2之间通过可拆装且可变向的中活络节3连接,二只测量臂的顶端的测量杆2的上端通过上活络节I连接在一起,二只测量臂的末端的二只测量杆2的下部分别与二只测量卡件5通过二个下活络节4连接。使用时,如果需要测量标准物体的内径(或外径)时,只要将三根测量杆2连成直线,二个测量卡件5朝向二只测量臂外侧(或内侧),再通过下活络节4固定即可;参照图3、图4和图5,如果测量不规则形状的物体的内径(或外径)时,只要将三根测量杆2连成如图2、图3或图4所示(因可变化的形状不胜枚举,故只举此三例)即可。另外,在上述中,测量卡件5的朝向也可以固定不变,只要将二只测量臂向相反方向转动至一定角度后限位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
[0015]二、实施技术方案例二
[0016]参照图2,该测量物体的内外径用卡钳具有二只测量臂,每只测量臂包括三根测量杆2,三根测量杆2之间通过可拆装且可变向的中活络节3连接,二只测量臂的顶端的测量杆2的中部(也可视为反向接另外一根测量杆2)通过上活络节I连接在一起,二只测量臂的末端的二只测量杆2的下部分别与二只测量卡件5通过二个下活络节4连接。使用时,当测量物体形状或测量环境造成卡住被测物后,不能拿离物体时,先把卡钳卡在被测物的外侧或内侧,固定卡钳的张开角度,用尺寸测量卡钳的顶端的测量杆2的头部之间的距离,然后收缩卡钳的张开角度,使卡钳不被卡住,在收起后重新将卡钳张开至测定的顶端的测量杆2的头部之间的距离,再测量二只测量卡件5距离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测量物体的内外径用卡钳,具有二只测量臂,其特征在于每只测量臂具有若干根测量杆,每只测量臂的每根测量杆之间通过中活络节连接,二只测量臂的顶端的二根测量杆的上部或中部通过上活络节连接,测量臂的末端的测量杆的下部与测量卡件通过下活络节连接。
【文档编号】G01B5/12GK203587002SQ201320710568
【公开日】2014年5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2日
【发明者】胡苗 申请人:胡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