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巷道表面距离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开采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巷道表面距离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巷道表面的位移是最基本的巷道矿压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巷道顶底板移近量、巷道两帮移近量、顶板下沉量及帮位移量。根据监测结果,可计算巷道表面位移速度,巷道断面收敛率。通过绘制位移量、位移速度和采掘工作面位置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能够分析巷道围岩变形规律,测量围岩稳定性和巷道支护效果。巷道表面位移一般采用十字布点法,在顶底板中部垂直方向和两帮水平方向钻孔,安装木桩、测钉等测量基点。目前,测量巷道表面位移的主要仪器有钢卷尺、测杆、测枪、收敛计等。其中,钢卷尺在巷道表面位移测量中最为常用,但测量误差大,至少需两人完成且影响正常行人和运输;测杆、测枪和收敛计结构复杂,不便于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巷道表面距离测量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测量误差大的缺陷,提高测量精度和测量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巷道表面距离测量装置,其中,包括用于分别插设在巷道顶板、底板和两帮的四个锚杆;四个基准平台,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锚杆从所述巷道中露出的一端;激光测距仪,固定设置在任一所述基准平台上。如上所述的巷道表面距离测量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基准平台包括正方形钢板,所述正方形钢板的一侧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锚杆固定连接的螺母;且所述锚杆上设置有与所述螺母相匹配的外螺纹。如上所述的巷道表面距离测量装置,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锚杆伸入至所述巷道内部的一端通过粘结剂与所述巷道相粘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巷道表面距离测量装置通过在巷道的顶板、底板和两帮的壁面上安设锚杆,在锚杆上设置基准平台作为测量基点,利用激光进行测距,有效减小了巷道表面位移的测量误差,提高测量效率。
图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巷道表面距离测量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图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巷道表面距离测量装置,其中包括四个锚杆I、四个基准平台2和激光测距仪3,四个锚杆I分别用于插设在巷道顶板5、底板6和两帮7,埋入其壁面内;基准平台2固定设置在锚杆I从巷道中露出的一端,激光测距仪3固定设置在上述任一基准平台2上。如图I所不,测量前,先在巷道的顶板5、底板6和两帮I壁面正中钻孔,再安放锚杆1,在锚杆I的外露部分装设基准平台2,再在基准平台2上安设激光测距仪3,可任选一个基准平台2进行安装。例如,本实施例以激光测距仪3安装在A平台为例,如图I所示,将激光打在B平台中心位置,得到AB之间的距离;再依次将激光打到C和D基准平台的中心位置,得到AC、AD和⑶之间的距离。在实际应用中,基准平台2包括正方形钢板21,正方形钢板21的一侧面上设置有用于与锚杆I固定连接的螺母22 ;且锚杆I上设置有与螺母22相匹配的外螺纹;钢板具有正方形的平表面,其边长为50-80mm,激光测距仪3采用矿用本质安全型围岩表面位移激光测距仪。进一步地,锚杆I伸入至巷道内部的一端通过粘结剂4与巷道相粘结,使锚杆I埋入到巷道中的部分更稳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巷道表面距离测量装置通过在巷道的顶板、底板和两帮的壁面上安设锚杆,在锚杆上设置基准平台作为测量基点,利用激光进行测距,有效减小了巷道表面位移的测量误差,提高测量效率。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巷道表面距离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分别插设在巷道顶板、底板和两帮的四个锚杆; 四个基准平台,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锚杆从所述巷道中露出的一端; 激光测距仪,固定设置在任一所述基准平台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巷道表面距离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平台包括 正方形钢板,所述正方形钢板的一侧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锚杆固定连接的螺母;且所述锚杆上设置有与所述螺母相匹配的外螺纹。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巷道表面距离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伸入至所述巷道内部的一端通过粘结剂与所述巷道相粘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巷道表面距离测量装置,其中,包括用于分别插设在巷道顶板、底板和两帮的四个锚杆;四个基准平台,分别固定设置在锚杆从所述巷道中露出的一端;激光测距仪,固定设置在任一基准平台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巷道表面距离测量装置通过在巷道的顶板、底板和两帮的壁面上安设锚杆,在锚杆上设置基准平台作为测量基点,利用激光进行测距,有效减小了巷道表面位移的测量误差,提高测量效率。
文档编号G01C3/00GK202533068SQ201220183919
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6日
发明者张农, 晁俊奇, 李贵和, 童云飞, 薛飞, 郑西贵, 高光翔 申请人:中国矿业大学,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