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电极附着强度实验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伏产品制造领域,涉及一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电极强度附着强度试验模具。
背景技术: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为了验证组件的可靠性、耐候性,会对制作晶体硅太阳能组件的各类材料进行多种材料实验,以验证太阳能组件材料的可靠,保证太阳能组件在未来长时间的使用。涂锡铜带作为连接电池片的材料,焊接在电池片的正面和背面,将电池片串联成串,收集、传输太阳电池电流,保持组件电性能稳定,需要保证组件的正常使用达到25年以上。在验证涂锡铜带与电池片的焊接是否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涂锡铜带和电池片的正负电极的电极附着强度是一种验证其性能的重要指标,由于,电池片和涂锡铜带被封装在光伏组件内,组件封装完成之后,测试附着强度比较复杂且不易操作,可以通过测试涂锡铜带与电池片的电极附着强度,测试附着强度和可焊性。首先在正常单焊工艺条件下,焊接好电池片的正面;然后在正常的串焊工艺条件下,焊接电池片的背面;最后使用万能拉力试验机测试其电极附着强度。记录电极附着强度数据和实验后的电极表面状况。目前实验方法比较简单,存在以下缺点在每次测试电极附着强度时,至少需要三个人才能完成实验,一个人负责用直尺固定电池片电极,一人使用拉力机夹持涂锡铜带并测试电极附着强度,一人负责记录实验数据,人力资源成本浪费大;每测试完一条电极,需要使用直尺重新固定另外一条电极,操作繁琐,耗费实验时间;每个人测试电极附着强度的力的大小不同,测试速度无法固定,最终导致数据的不客观准确;使用手动拉力计无法准确记录电池片电极的每一点的附着强度数据,不能有效测试涂锡铜带与电池片的电极附着强度和电池片的可焊性。
实用新型内容为克服传统技术存在的测试电极附着强度试验时耗时费力及测试数据时存在的不客观准确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电极强度附着强度试验模具。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电极附着强度实验模具,包括电池片定位板和两块电池片夹持板,所述电池片定位板上包括电池片定位区域和夹持区域,所述电池片定位板上还有定位板螺栓孔;所述电池片夹持板上包括电极穿越孔和夹持板螺栓孔。优选的,所述电池片定位板上有两个电池片定位区域,分别位于电池片定位板的两面。优选的,所述电池片定位区域表面粗糙,并覆盖粘贴有泡沫片。优选的,所述电极穿越孔为矩形形状,长和宽分别为160毫米和5毫米。[0012]优选的,所述每块电池片夹持板上电极穿越孔有5个,电极穿越孔分为两组,第一组包括3个电极穿越孔,第二组包括2个电极穿越孔。进一步的,所述电极穿越孔为矩形形状,电极穿越孔呈相同走向平行布置,第一组电极穿越孔的间距为47毫米,第二组电极穿越孔的间距为73毫米。优选的,所述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电极穿越孔是交叉配置的。具体的,所述定位板螺栓孔数量为4个,分别位于电池片定位板四角,电池片夹持板四角各有一个夹持板螺栓孔,电池片定位板上的四个定位板螺栓孔和电池片夹持板上的四个夹持板螺栓孔的位置能够全部完全重合。优选的,所述电池片定位板和电池片夹持板的材料都是不锈钢。优选的,所述电池片定位板为矩形形状,长宽分别为260毫米和200毫米,所述电池片夹持板为边长200毫米的正方形形状。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电极强度附着强度试验模具,减少了人力成本,一次可以固定两片电池的所有电极,操作方便,节约实验时间,实验模具安装在万能拉力试验机的夹具上,测试速度恒定,测试出的电极附着强度实验数据精确,为后续分析电极附着强度及涂锡铜带与电池片的可焊性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片夹持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示意图;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池片定位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示意图;各图中附图标记名称为1.电池片夹持板2.电池片定位板3.第一组4.第二组
5.夹持板螺栓孔7.电池片定位区域8.夹持区域9.定位板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电极附着强度实验模具,包括电池片定位板2和两块电池片夹持板1,所述电池片定位板上包括电池片定位区域7和夹持区域8,所述电池片定位板上还有定位板螺栓孔9 ;所述电池片夹持板上包括电极穿越孔和夹持板螺栓孔5。测试之前,将待测试的太阳能电池片固定在电池片定位板上的电池片定位区域,例如使用胶带将太阳能电池片固定粘贴在电池片定位区域7内,然后将电池片定位板放在两块电池片夹持板之间,并将连接太阳能电池板电极的涂锡铜带穿出电池片夹持板的电极穿越孔,最后用螺栓穿过电池片夹持板和电池片定位板上的夹持板螺栓孔和定位板螺栓孔,使两篇电池片夹持板I紧密夹紧电池片定位板2以及电池片定位板上的太阳能电池片。测试时,使用一台万能拉力试验机,万能拉力试验机的下固定夹具夹住电池片定位板的夹持区域8,而从电池片夹持板的电极穿越孔穿出的连接太阳能电池板电极的涂锡铜带则夹持在万能拉力试验机的上固定夹具上,控制上夹具的上升速度为100mm/min,测试太阳能电池板上的电极附着强度。优选的,所述电池片定位板上有两个电池片定位区域7,分别位于电池片定位板2的两面。[0027]优选的,所述电池片定位区域7表面粗糙,可以通过打磨处理,并覆盖粘贴有泡沫片,泡沫片的厚度可以设置为大约0. 2毫米。防止太阳能电池片夹持时破裂。优选的,所述电极穿越孔为矩形形状,长和宽分别为160毫米和5毫米。优选的,所述每块电池片夹持板上电极穿越孔有5个,电极穿越孔分为两组,第一组3包括3个电极穿越孔,第二组4包括2个电极穿越孔。市面常见的太阳能电池板有三条主栅电池片和两条主栅电池片两种规格,分别使用三个电极穿越孔和两个电极穿越孔,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完成两类电池片(2条主栅电池片和3条主栅电池片)的电极附着强度实验。进一步的,所述电极穿越孔为矩形形状,电极穿越孔呈相同走向平行布置,第一组3电极穿越孔的间距为47毫米,第二组4电极穿越孔的间距为73毫米。电极穿越孔之间的间距是根据市面常见的太阳能电池片的主栅间距设定,方便测试。优选的,所述第一组3和第二组4的电极穿越孔是交叉配置的。具体的,所述定位板螺栓孔数量为4个,在电池片定位板四角各有一个,电池片夹持板四角各有一个夹持板螺栓孔,电池片定位板上的四个定位板螺栓孔9和电池片夹持板上的四个夹持板螺栓孔5的位置能够全部完全重合,各个螺栓孔的直径可以设置为10毫米。优选的,所述电池片定位板和电池片夹持板的材料都是采用大约2毫米厚不锈钢板制造,保证模具在实验过程中不变形,易于固定。优选的,所述电池片定位板为矩形形状,长宽分别为260毫米和200毫米,所述电池片夹持板为边长200毫米的正方形形状,该尺寸为为光伏市场主流太阳能电池片尺寸。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电极强度附着强度试验模具,减少了人力成本,一次可以固定两片电池的所有电极,操作方便,节约实验时间,实验模具安装在万能拉力试验机的夹具上,测试速度恒定,测试出的电极附着强度实验数据精确,为后续分析电极附着强度及涂锡铜带与电池片的可焊性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前文所述的为本实用新型的各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参数仅是为了清楚表述实用新型发明人的实用新型验证过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然以其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电极附着强度实验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片定位板(2)和两块电池片夹持板(1),所述电池片定位板上包括电池片定位区域(7)和夹持区域(8),所述电池片定位板上还有定位板螺栓孔(9);所述电池片夹持板上包括电极穿越孔和夹持板螺栓孔(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电极附着强度实验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片定位板上有两个电池片定位区域(7),分别位于电池片定位板的两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电极附着强度实验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片定位区域(7)表面粗糙,并覆盖粘贴有泡沫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电极附着强度实验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穿越孔为矩形形状,长和宽分别为160毫米和5毫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电极附着强度实验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块电池片夹持板上电极穿越孔有5个,电极穿越孔分为两组,第一组(3)包括3个电极穿越孔,第二组(4)包括2个电极穿越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电极附着强度实验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穿越孔为矩形形状,电极穿越孔呈相同走向平行布置,第一组(3)电极穿越孔的间距为47毫米,第二组(4)电极穿越孔的间距为73毫米。
7.如权利要求5至6任意一项所述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电极附着强度实验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3)和第二组(4)的电极穿越孔是交叉配置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电极附着强度实验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螺栓孔(9)数量为4个,分别位于电池片定位板(2)四角,电池片夹持板(I)四角各有一个夹持板螺栓孔(5),电池片定位板上的四个定位板螺栓孔(9)和电池片夹持板上的四个夹持板螺栓孔(5)的位置能够全部完全重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电极附着强度实验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片定位板和电池片夹持板的材料都是不锈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电极附着强度实验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片定位板(2)为矩形形状,长宽分别为260毫米和200毫米,所述电池片夹持板(I)为边长200毫米的正方形形状。
专利摘要一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电极附着强度实验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片定位板(2)和两块电池片夹持板(1),所述电池片定位板上包括电池片定位区域(7)和夹持区域(8),所述电池片定位板上还有定位板螺栓孔(9);所述电池片夹持板上包括电极穿越孔和夹持板螺栓孔(5)。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电极强度附着强度试验模具,减少了人力成本,一次可以固定两片电池的所有电极,操作方便,节约实验时间,实验模具安装在万能拉力试验机的夹具上,测试速度恒定,测试出的电极附着强度实验数据精确,为后续分析电极附着强度及涂锡铜带与电池片的可焊性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
文档编号G01N3/02GK202903589SQ20122065056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3日
发明者吴松, 林洪峰, 盛雯婷, 张凤鸣 申请人: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