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高聚物防渗墙连续性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利设施检测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深埋于水库、河流提坝内的高聚物防渗墙渗漏性能的防渗墙连续性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河道治理任务十分繁重。 高聚物防渗墙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提坝防渗加固新技术往河道或水库提坝上开挖的注浆槽孔内,注入一种“高聚物”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后体积迅速膨胀,把槽孔充满并固化成高聚物薄片体,相邻槽孔薄片体便紧密胶结,形成连续的高聚物防渗体。该技术具有快捷、 超薄、微创、轻质、高韧、经济、耐久等优点。近几年,高聚物防渗墙技术在水库大坝、提防除险加固工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较成熟的设计和施工方法。高聚物防渗墙技术符合提坝除险加固的迫切需求,逐步成为中、小型水库及提坝防渗加固的主要措施。目前,深埋于提坝内的高聚物防渗墙的防渗检测,只限于传感器布置于地面的检测方法,而这种地面检测存在工作量大,检测精度较低的缺点。
发明内容
为解决目前高聚物防渗墙隐蔽工程施工质量的精细检测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简便, 快速,检测精度高的防渗墙连续性检测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 一种防渗墙连续性检测方法,它采用下述步骤
一、在防渗墙两侧分别钻供电电极孔、测量电极孔,供电电极孔、测量电极孔均与防渗墙平行,供电电极孔横向直径线与测量电极孔横向直径线互为延长线且与防渗墙面垂直, 供电电极孔、测量电极孔距防渗墙体的距离相等;
二、在供电电极孔内放置一对上下供电电极,在测量电极孔内放置一对上下测量电极, 上供电电极与上测量电极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下供电电极与下测量电极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上供电电极与下供电电极之间距离=上测量电极与下测量电极之间的距离;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通过导线与地面主机连接;
三、向供电电极孔、测量电极孔注满水;
四、检测开始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同步移动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每移动一次电极, 地面主机取得一个两测量电极之间的电压Umn和供电电流I,根据电阻率公式P =KUmn71得到测点位置的电阻率P,以测量电极的电极连线中点作为测点位置,式中I为供电极电流、 K=I ;
五、作图,以测点位置为横坐标,以测点电阻率为纵坐标在坐标系中标出两者交点,将标出的点连接;
六、分析判断根据图中的电阻率急剧升高时,可判断为墙体缺陷或墙底。相邻两测点距为0. 2 1. 0米。供电电极孔、测量电极孔至防渗墙墙体的距离均为0. 2 0. 3米。
供电电极孔、测量电极孔钻孔深度应超过防渗墙深度,超出量为2 4米。供电电极孔、测量电极孔可利用泥浆或清水护壁。本发明根据垂直布设的高电阻率墙体对电场的屏蔽作用而设计,防渗墙如果有发生渗漏地方,由于水的导电性,使得防渗墙体渗漏处的电阻率发生急剧性变化,从而判断防渗墙的防渗漏性能。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施工简便、快速,因检测点离防渗墙体近,特别是近距离检测渗漏,因而检测精度高,判断渗漏点准确,给后续的维护防渗漏提供了准确的信息,给河流,水库的防洪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图1为本发明的地面布局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动态检测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数据分析图。图4为实测数据分析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本防渗墙墙底深为4. 5米, 由图1、图2可以看出本发明采用下述步骤
一、在防渗墙2两侧分别钻供电电极孔1、测量电极孔3,供电电极孔1、测量电极孔3均与防渗墙平行,供电电极孔1横向直径线与测量电极孔3横向直径线互为延长线且与防渗墙面垂直,供电电极孔1、测量电极孔3距防渗墙体的距离相均为0. 3米;供电电极孔1、测量电极孔3利用泥浆护壁。二、在供电电极孔1内放置一对上下供电电极(A、B),在测量电极孔3内放置一对上下测量电极(M、N),上供电电极A与上测量电极M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下供电电极B与下测量电极N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上供电电极A与下供电电极B之间距离(AB)=上测量电极M与下测量电极N之间的距离(MN);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通过导线与地面主机连接;
三、向供电电极孔1、测量电极孔3注满水;
四、检测开始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同步移动供电电极(A、B)和测量电极(M、N),每移动一次电极,地面主机取得一个两测量电极之间的电压Umn和供电电流I,根据电阻率公式 P =KUmn71得到测点位置的电阻率P,以测量电极的电极连线中点作为测点位置,相邻两测点距为0. 2米,式中I为供电电极电流、K=I ;
五、作图,以测点深为横坐标,以测点电阻率为纵坐标在坐标系中标出两者交点,将标出的点连接;
六、分析判断由图3可以看出深度仅在4.5米以下超出防渗墙底时的电阻率发生急剧性变化,说明该防渗墙体无渗漏。实施例2:
本发明人采用相同的方法对另一水库大坝加固工程防渗墙进行了检测,高聚物防渗墙施工长度40米,墙体施工深度约5米,两测试钻孔位置约在距防渗墙一端15米处,采取上测方式,检测深度从7米到0. 75米,检测结果由图4所示,在0. 75米 2. 5米之间,电阻率在0. 13^0. 23之间,在2. 5米至3. 5米之间,电阻率出现一个峰值,最大值为1. 2,在3. 5米至5. 25米之间,电阻率为0. 26^0. 48,在5. 25米至7米,又出现一峰值,最大值为1. 0。可判断在深度3米处存在渗漏,墙底在5. 25米左右,该判断结果经开挖后得到验证。
权利要求
1.一种防渗墙连续性检测方法,它采用下述步骤一、在防渗墙2两侧分别钻供电电极孔(1)、测量电极孔(3),供电电极孔(1)、测量电极孔(3)均与防渗墙平行,供电电极孔(1)横向直径线与测量电极孔(3)横向直径线互为延长线且与防渗墙面垂直,供电电极孔(1)、测量电极孔(3)距防渗墙体的距离相等;二、在供电电极孔(1)内放置一对上下供电电极(A、B),在测量电极孔(3)内放置一对上下测量电极(M、N),上供电电极(A)与上测量电极(M)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下供电电极 (B)与下测量电极N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上供电电极(A)与下供电电极(B)之间距离(AB) =上测量电极M与下测量电极(N)之间的距离(MN);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通过导线与地面主机连接;三、向供电电极孔(1)、测量电极孔(3)注满水;四、检测开始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同步移动供电电极(A、B)和测量电极(M、N),每移动一次电极,地面主机取得一个两测量电极之间的电压Umn和供电电流I,根据电阻率公式 P =KUm/1得到测点位置的电阻率P,以测量电极的电极连线中点作为测点位置,式中I为供电极电流、K=I ;五、作图,以测点位置为横坐标,以测点电阻率为纵坐标在坐标系中标出两者交点,将标出的点连接;六、分析判断根据图中的漏电电阻率急剧升高时,判断为可判为墙体缺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墙连续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测点距为 0. 2 1. 0 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渗墙连续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供电电极孔(1)、测量电极孔(3)至防渗墙墙体的距离均为0. 2 0. 3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渗墙连续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供电电极孔(1)、测量电极孔(3)钻孔深度超过防渗墙深度,超出量为2 4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渗墙连续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供电电极孔(1)、测量电极孔(3)利用泥浆或清水护壁。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聚物防渗墙连续性检测方法,在防渗墙两侧分别钻供电电极孔;在供电电极孔内放置一对上下供电电极;在测量电极孔内放置一对上下测量电极;向供电电极孔、测量电极孔注满水;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同步移动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每移动一次电极,地面主机取得一个两测量电极之间的电压和供电电流;根据电阻率公式ρ=KUMN/I得到测点位置的电阻率ρ;以测点深度位置为横坐标,以测点电阻率为纵坐标在坐标系中标出两者交点,将标出的点连接;根据图中的漏电电阻率变化,判断墙体防渗性能。施工简便、快速,因检测点离防渗墙体近,因而检测精度高,判断渗漏点准确,给后续的维护防渗漏提供了准确的信息,给河流,水库的防洪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文档编号G01M3/16GK102539478SQ20111041973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5日
发明者冷元宝, 周杨, 张清明, 朱文仲, 李长征, 杨磊, 王坤昂, 王锐, 谢义兵, 赵志忠 申请人: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