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跳汰机床层厚度自动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跳汰机床层厚度自动检测装置,属于跳汰机自动排料技术领域。
现在普遍应用的跳汰机床层厚度自动检测装置有两种,一种是由浮漂——空芯变压器——分离相减电路三部分构成的床层厚度测量装置;另一种是由浮漂——直线位移传感器两部分构成的床层厚度测量装置,它们都是把浮漂在某一高度上的变化量变成对应的4—20mA或0—10mA电流信号,由于反映浮漂高度的变化范围是固定的,因此遇到不同煤质时,由于分选密度变化较大,就不得不人为地改变浮漂密度即改变挂重,这种操作是人工的凭经验粗略进行的,所以灵敏度低,影响了选煤的产品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保证产品质量稳定的跳汰机床层厚度自动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一次传感元件、二次传感器、交流放大电路、整流滤波电路、直流放大比较电路、电压电流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平移信号源电路,该电路的输出端与直流放大比较电路的反相输入端相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引入了平移信号源电路,该电路可对来自上位机或由司机就地给定的反映床层厚度的电流信号进行调整,其值可通过数字表头显示,通过引入该电流信号可将浮漂在不同高度的相同变化量变成同样的4—20mA的电流信号,即用该电流信号实现床层厚度信号的平移。它的作用效果有两点(1)作为跳汰机自动排料系统的测量装置,PID调节器的给定值可固定不变,对于型仪表电路其值可为12mA,床层厚度给定值可通过改变平移信号电流调节,这样就保证了PID调节器电路输入偏差信号的对称性;(2)对于不同煤质,改变分选密度可通过改变平移信号电流实现,这样既取消了人工手动操作,又把不连续的粗略调整变成了带有数字显示的远距离连续准确的信号调节,这样就为跳汰机的更高一级自动化准备了条件。
附图图面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方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述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中的一次传感元件是具有一定比重的带杆浮漂,它的任务是把床层厚度转变成对应的浮漂杆的高度。浮漂可用3毫米厚的不锈钢板制作,杆可用1寸镀锌铁管。本实施例中的二次传感器即为空心变压器XB,由A1、R1、R2、R3、R4、C1、C2组成正弦波振荡电路即文氏振荡电路,供给XB原边非50HZ整数倍的激磁电压,使XB的付边输出对应浮漂杆高度的交流电压信号,以A2为核心组成交流放大器,以D1、R8和C4组成整流滤波电路,以A3为核心组成直流放大器和分离相减电路,反应床层厚度的直流电压信号(其中包括由于浮漂床层跳动所产生的低频大幅值的无用脉动分量)经R13输入给A3的同相输入端,其中的交流分量经R11、C6输给A3的反相输入端,A3的反相输入端还通过R10和R14与平移信号源电路的输出IAC相接。该平移信号源电路包括上位机灰控信号输入端8和人工控制给定信号电路两部分,其中人工控制给信号电路由电位计WR3和三极管T1构成、人工控制信号由司机就地给定,平移信号源电路还包括零点和灵敏度调整补偿电路,该电路由整流桥Q、电容C8、三极管D3、D4、电阻R19、R20,电位器WR5和数字显示仪表Nng构成,灰控信号IAC即床层厚度给定值可通过数字显示仪表Nng显示。以T2和T3为核心组成电压电流转换电路,其输出Ih为标准的4—20mA电流信号以供给PID调节器作为控制信号。本实用新型电路中的A1、A2、A3,均为LM741差动放大器。
权利要求1.一种跳汰机床层厚度自动检测装置、包括一次传感元件、二次传感器、交流放大电路、整流滤波电路、直流放大比较电路、电压电流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平移信号源电路,该电路的输出端与直流放大比较电路的反相输入端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跳汰机床层厚度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平移信号源电路包括上拉机灰控信号输入端和人工控制给定信号电路,其中人工控制给定信号电略由电位计WR3和三极管T1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跳汰机床层厚度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平移信号源电路还包括零点和灵敏度调整补偿电路,该电路由整流桥Q,电容C8、二极管D3、D4、电阻R19、R20、电位器WR5和数字显示仪表Nng构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跳汰机床层厚度自动检测装置,属于跳汰机自动排料技术领域,它包括一次传感元件、二次传感器、交流放大电路、整流滤波电路、直流放大比较电路、电压电流转换电路,另外还设置平移信号源电路,该电路的输出端与直流放大比较电路的反相输入端相接,保证了PID调节器电路输入偏差信号的对称性;取消了人工手动操作,又把不连续的粗略调整变成了带有数字显示的远距离连续准确的信号调节,提高了自动化程度。
文档编号G01B7/02GK2239010SQ95215760
公开日1996年10月30日 申请日期1995年7月6日 优先权日1995年7月6日
发明者王建朋 申请人:王建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