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纵向疲劳加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纵向疲劳加载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重载和快捷运输"的快速发展,铁路车辆的载重及运营速度不
断提高,线路运行工况对铁路车辆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铁路车辆设计水平,确保
铁路车辆运营的安全,"重载、快捷"铁路车辆研发中的可靠性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其中,通
过对被测车体施加纵向载荷以进行疲劳实验,是其可靠性实验的主要构成部分。 发明人在长期从事本领域技术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还没有纵向疲劳加
载装置,以模拟车钩力对被测车体施加纵向载荷,从而进行疲劳实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纵向疲劳加载装置,实现了模拟车钩力对被测车体施加纵 向载荷,从而进行疲劳实验的目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纵向疲劳加载装置,其中,包括一支承框架、一纵向平台、 一支承装置、一纵向激振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 所述支承框架设置于所述纵向平台上,所述支承框架的框体内滑设有一调整横 梁; 所述支承装置滑设于所述纵向平台上,所述支承装置用于支承被测车体并将所述 被测车体置于所述支承框架的框体内; 所述支承框架的一端、所述纵向激振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和所述被测车体的 一端依次串接,且所述纵向激振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对所述被测车体施加纵向载 荷; 所述第二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连接装置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被测车体的两
端,且所述被测车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和所述调整横梁依次串接。 所述支承框包括两纵向梁、第一固定横梁、第二固定横梁、第一支承柱、第二支承
柱和第三支承柱, 两所述纵向梁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固定横梁和第二固定横梁分别固定连接两所 述纵向梁,以形成所述框体;所述调整横梁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横梁和第二固定横梁之间,并 滑设于两所述纵向梁上; 所述第一支承柱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横梁,且所述第一支承柱的另一 端固定设置于所述纵向平台上; 所述第二支承柱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横梁,且所述第二支承柱的另一 端固定设置于所述纵向平台上; 所述第三支承柱位于所述第一支承柱和所述第二支承柱之间,且所述第三支承柱 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调整横梁,所述第三支承柱的另一端滑设于所述纵向平台上。
所述第一固定横梁、所述纵向激振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和所述被测车体的一 端依次串接。 所述第一支承柱上设置有托架,所述托架用于支承所述纵向激振装置。
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传动推杆、第一模拟车钩和第一螺旋紧固部件;
所述第一传动推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纵向激振装置,所述第一传动推杆的另一端 铰接于所述第一模拟车钩的一端; 所述第一模拟车钩的另一端销接于所述第一螺旋紧固部件的一端; 且所述第一螺旋紧固部件的另一端刚性连接于所述被测车体的一端的前从板和
后从板之间。 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包括第二传动推杆、第二模拟车钩和第二螺旋紧固部件;
所述第二传动推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调整横梁,所述第二传动推杆的另一端铰接 于所述第二模拟车钩的一端; 所述第二模拟车钩的另一端销接于所述第二螺旋紧固部件的一端; 且所述第二螺旋紧固部件的另一端刚性连接于所述被测车体的另一端的前从板
和后从板之间。 所述支承装置包括两支承结构,两所述支承结构分别滑设于所述纵向平台上,所 述支承结构包括一模拟摇枕、四空气弹簧支承器和一支承平台; 四所述空气弹簧支承器对称地分布于所述模拟摇枕的两侧,且每个所述空气弹簧 支承器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模拟摇枕上,另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承平台上;
所述支承平台滑设于所述纵向平台上。 所述模拟摇枕的顶部设置有一下心盘和两下旁承,两所述下旁承位于所述下心盘 的两侧; 本发明实施例的纵向疲劳加载装置,通过支承装置将被测车体支承于支承框架 内,并利用纵向激振装置借助第一连接装置而对被测车体施加纵向载荷的技术方案,实现 了模拟车钩力对被测车体施加纵向载荷,从而进行疲劳实验的目的。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 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 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纵向疲劳加载装置上放置被测车体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纵向疲劳加载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纵向疲劳加载装置中第一连接装置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纵向疲劳加载装置中第一连接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纵向疲劳加载装置中支承结构和基础座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
5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 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纵向疲劳加载装置上放置被测车体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纵向疲 劳加载装置的俯视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纵向疲劳加载装置包括一支承框 架、一纵向平台108、一支承装置、一纵向激振装置110、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具 体地, 支承框架包括两纵向梁101、第一固定横梁102、第二固定横梁103、第一支承柱 104、第二支承柱106、第三支承柱105,其中,两纵向梁101平行设置,第一固定横梁102和 第二固定横梁103平行设置,且第一固定横梁102和第二固定横梁103分别固定连接两纵 向梁IOI,再者第一固定横梁102位于两纵向梁101的一端,第二固定横梁103位于两纵向 梁101的另一端,以形成框体;调整横梁107位于第一固定横梁102和第二固定横梁103之 间,并在框体内滑设于两纵向梁101上;第一支承柱104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固定横梁 102的底部,且第一支承柱104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于纵向平台108上;第二支承柱106的一 端固定连接于第二固定横梁103,且第二支承柱106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于纵向平台108上; 第三支承柱105位于第一支承柱104和第二支承柱106之间,且第三支承柱105的一端固 定连接于调整横梁107,第三支承柱105的另一端滑设于纵向平台108上;进一步地,第一 支承柱104上设置有托架109,该托架109用于支承纵向激振装置110,再者该纵向激振装 置IIO即为纵向作动器; 图3为本发明纵向疲劳加载装置中第一连接装置的主视图。图4为本发明纵向疲 劳加载装置中第一连接装置的俯视图。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一连接装置包括 第一传动推杆111、第一模拟车钩112和第一螺旋紧固部件113,其中,第一传动推杆111的 两端均设置有球铰,通过球铰,第一传动推杆111的一端铰接于纵向激振装置110,第一传 动推杆111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一模拟车钩112的一端;第一模拟车钩112的另一端销接于 第一螺旋紧固部件113的一端;并且第一螺旋紧固部件113的另一端刚性地、无间隙地连接 于被测车体114的一端的前从板座和后从板座之间(在图1和图2中均未示意出),即支承 框架的一端、纵向激振装置110、第一连接装置和被测车体114的一端依次串接;
再者,第二连接装置与第一连接装置相对应设置,结构类似,该第二连接装置位于 被测车体114的另一端,具体地,该第二连接装置包括第二传动推杆115、第二模拟车钩(在 图1和图2中均未示意出)和第二螺旋紧固部件(在图1和图2中均未示意出),其中,第 二传动推杆115的两端均设置有球铰,通过球铰,第二传动推杆115的一端铰接于调整横梁 107,第二传动推杆115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二模拟车钩的一端;第二模拟车钩的另一端销接 于第二螺旋紧固部件的一端;且所述第二螺旋紧固部件的另一端刚性地、无间隙地连接于 被测车体114的另一端的前从板座和后从板座之间,即被测车体114的另一端、第二连接装 置和调整横梁107依次串接; 第一螺旋紧固部件113的另一端与被测车体114的一端无缝隙连接,并且第二螺 旋紧固部件的另一端与被测车体114的另一端无缝隙连接,其目的是在纵向激振装置110 通过第一连接装置而对被测车体114施加纵向载荷的过程中,以确保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 连接装置对被测车体114无纵向冲击,并且可提高整个疲劳实验的纵向加载频率;
结合图5为本发明纵向疲劳加载装置中支承结构和基础座连接的结构示意图所 示。支承装置滑设于纵向平台108上,且支承装置用于支承被测车体114,并将被测车体 114置于支承框架的框体内,本实施例的支承装置包括两支承结构,两支承结构分别滑设于 纵向平台108上,具体地,每个支承结构包括一模拟摇枕116、四空气弹簧支承器117和一 支承平台118 ;模拟摇枕116的顶部设置有一下心盘和两下旁承,两下旁承滑设于模拟摇枕 116的顶部,且两下旁承位于该下心盘的两侧;四空气弹簧支承器对称地分布于模拟摇枕 116的两侧,且每个空气弹簧支承器的一端铰接于模拟摇枕116上,另一端固定设置于支承 平台118上;支承平台118滑设于纵向平台108上。 进一步地,每个支承结构还包括一横向作动器结构119、两垂向作动器120和两纵 向作动器结构;每个垂向作动器120的一端铰接于模拟摇枕116的下部,另一端铰接于第一 支座121,且第一支座121固定设置于支承平台118上;横向作动器结构119与基础座122 的轴向相垂直,且横向作动器结构119包括横向作动器123和第一连接杆124,第一连接杆 124的一端铰接于横向作动器123的一端,第一连接杆124的另一端铰接于模拟摇枕116的 侧部,且横向作动器123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于第二支座125上,第二支座125固定设置于基 础座122的侧壁上,基础座122用于放置整个纵向疲劳加载装置;纵向作动器结构(图5中 未示意出)与基础座122的轴向相平行,纵向作动器结构包括纵向作动器和第二连接杆,第 二连接杆的一端铰接于纵向作动器的一端,该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模拟摇枕116的 侧部,且纵向作动器的另一端连接于固定支架(图5中未示意出)上,固定支架垂直设置于 支承平台118上。 在实际工作中,根据被测车体114的车辆定距,通过支承装置滑设于纵向平台108 而调整两个支承结构之间的距离,同时,根据被测车体上旁承间距,调整模拟摇枕116上两 下旁承之间的距离,并将被测车体114的两个上心盘分别对准两支承结构的下心盘126,而 把被测车体114放置于本实施例的纵向疲劳加载装置上;再通过第三支承柱105滑设于纵 向平台上,使得第二连接装置和第一连接装置分别连接被测车体114的两端,以固定被测 车体114 ;接着,由纵向激振装置110通过第一连接装置对被测车体114施加纵向载荷,从 而进行车体纵向疲劳实验。 本实施例的纵向疲劳加载装置,通过支承装置将被测车体支承于支承框架内,并 利用纵向激振装置借助第一连接装置而对被测车体施加纵向载荷的技术方案,实现了模拟 车钩力对被测车体施加纵向载荷,从而进行车体纵向疲劳实验的目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 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 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 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 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纵向疲劳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承框架、一纵向平台、一支承装置、一纵向激振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所述支承框架设置于所述纵向平台上,所述支承框架的框体内滑设有一调整横梁;所述支承装置滑设于所述纵向平台上,所述支承装置用于支承被测车体并将所述被测车体置于所述支承框架的框体内;所述支承框架的一端、所述纵向激振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和所述被测车体的一端依次串接,且所述纵向激振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对所述被测车体施加纵向载荷;所述第二连接装置与所述第一连接装置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被测车体的两端,且所述被测车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和所述调整横梁依次串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向疲劳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框包括两纵向梁、 第一固定横梁、第二固定横梁、第一支承柱、第二支承柱和第三支承柱,两所述纵向梁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固定横梁和第二固定横梁分别固定连接两所述纵 向梁,以形成所述框体;所述调整横梁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横梁和第二固定横梁之间,并滑设 于两所述纵向梁上;所述第一支承柱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横梁,且所述第一支承柱的另一端固 定设置于所述纵向平台上;所述第二支承柱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横梁,且所述第二支承柱的另一端固 定设置于所述纵向平台上;所述第三支承柱位于所述第一支承柱和所述第二支承柱之间,且所述第三支承柱的一 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调整横梁,所述第三支承柱的另一端滑设于所述纵向平台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向疲劳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横梁、所述纵 向激振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和所述被测车体的一端依次串接。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纵向疲劳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柱上设置有 托架,所述托架用于支承所述纵向激振装置。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纵向疲劳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连接装置包括第一传动推杆、第一模拟车钩和第一螺旋紧固部件;所述第一传动推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纵向激振装置,所述第一传动推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模拟车钩的一端;所述第一模拟车钩的另一端销接于所述第一螺旋紧固部件的一端; 且所述第一螺旋紧固部件的另一端刚性连接于所述被测车体的一端的前从板座和后从板座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纵向疲劳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连接装置包括第二传动推杆、第二模拟车钩和第二螺旋紧固部件;所述第二传动推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调整横梁,所述第二传动推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模拟车钩的一端;所述第二模拟车钩的另一端销接于所述第二螺旋紧固部件的一端; 且所述第二螺旋紧固部件的另一端刚性连接于所述被测车体的另一端的前从板座和后从板座之间。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纵向疲劳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装置包括两支承结构,两所述支承结构分别滑设于所述纵向平台上,所述支承结构包括一模拟摇枕、四空气 弹簧支承器和一支承平台;四所述空气弹簧支承器对称地分布于所述模拟摇枕的两侧,且每个所述空气弹簧支承 器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模拟摇枕上,另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承平台上;所述支承平台滑设于所述纵向平台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纵向疲劳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摇枕的顶部设置 有一下心盘和两下旁承,两所述下旁承滑设于所述模拟摇枕的顶部,并位于所述下心盘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纵向疲劳加载装置,其中,包括一支承框架、一纵向平台、一支承装置、一纵向激振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支承框架设置于纵向平台上,支承框架的框体内滑设有一调整横梁;支承装置滑设于纵向平台上,支承装置用于支承被测车体并将被测车体置于支承框架的框体内;支承框架的一端、纵向激振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和被测车体的一端依次串接,且纵向激振装置通过第一连接装置对被测车体施加纵向载荷;第二连接装置与第一连接装置相对应,且被测车体的另一端、第二连接装置和调整横梁依次串接。本发明实施例的纵向疲劳加载装置,实现了模拟车钩力对被测车体施加纵向载荷,从而进行疲劳实验的目的。
文档编号G01M17/08GK101776528SQ20101012389
公开日2010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1日
发明者于跃斌, 张绍光, 曹志礼, 闫伟 申请人: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